如何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如何进一步转变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作风?针对这些问题,一场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转变作风、凝聚民心”为主题的“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正在绵阳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级纪委书记纷纷下基层“接地气”,用脚步丈量民情,真情为民解忧。
下基层
用脚丈量民情,上门解决难题
盐亭联盟村是市纪委的帮扶村,当地有种植、养殖大户反映:自己在增收道路上遇到了“障碍”。
得知情况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娟带队深入联盟村田间地头,进入种植、养殖大户的家中,通过调查,找到了“症结”所在:政策和资金相对缺乏,导致特色产业无法做大、做强。对此,市纪委协调市县相关部门,为联盟村做出产业规划,并为种养殖大户送去了发展政策;随后又在整合当地农村专业合作社资源的基础上,为村上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很快,当地种养殖业大户的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许多养殖大户都说:“有了市纪委的帮扶,我们有信心把养殖业做大、做强。”
在北川,49岁的王鹏因为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10余年间频繁奔走在各部门之间“讨说法”。对此,北川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平安牵头,抽调县纪委、检察院、公安局、供销联社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全面展开信访调查,并最终化解矛盾。“现在纪检干部上门为咱解难题,有理公开摆、是非大家说,我的气顺了!”问题解决后,王鹏满意地说。
解民忧
密切联系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群众心里有杆秤,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困难,是对“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最好诠释。
江油六合乡小池村村民祖祖辈辈都喝山涧水。“上山下山几里路,挑回泉水两桶半。”是当地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江油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伟到小池村实地察看,并多次联系、协调供电局和水务局,帮助解决电缆架设和水泵功率不足的问题。在各方努力下,当地村民终于喝到了自来水。村民王海龙说:“自来水甘甜,纪检干部为我们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心意更是甜到我们心里去了!”
对于涪城区杨家镇云林村的村民陈仕清来说,当地纪检干部是扶他走出人生低谷的有力“臂膀”。2012年,陈仕清的房屋在洪灾中倒塌。“多亏了镇上纪检干部的帮助,我才渡过了难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
原来,在得知陈仕清情况后,杨家镇纪委书记张柯自掏腰包借出3000元钱,让他购买果苗和肥料,并协调镇上的农技人员,为陈仕清提供技术指导。很快,陈仕清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了属于自己的葡萄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转作风
坚持廉洁自律,建立长效机制
日前,梓潼县纪委组织机关干部前往“挂包帮”联系点卧龙镇栏杆村帮助村民何仕雄种花生。为了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干部们自带口粮。
工作到基层开展,作风在一线转变。市纪委、监察局在“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中明文规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在“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中,要轻车简从,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不搞特殊接待,不走马观花。要认真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除了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难,我们还要创新工作方法,构建长效机制,以务实为民的良好作风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娟如是说。
为建立健全“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长效机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市纪委监察局明确规定,市、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下基层3次。
伴随着一项项管长远、打基础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全市纪检监察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实打实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各项活动也将常态化开展下去。
(费蓉 本报记者 任远)
新闻推荐
本报成都专电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魏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农\’工作始终关系四川省发展全局,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推动,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引起省人大代表共鸣,成为绵阳团代表...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