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瑞汽车整车生产线 (本报记者 蒲滔 摄)
□本报记者杨檎
6月10日,华晨汽车旗下发动机生产企业新晨动力再获宝马集团授权,将生产宝马王子系列发动机。这是继2014年获宝马授权生产N20发动机后,绵阳新晨动力再次受到宝马集团的青睐,也是绵阳汽车产业阔步升级的一个信号。
7月17至19日,为期三天的2015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绵阳站)在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名选手和成千上万名观众,在切身体会飞翔快感的同时,亲眼见证了绵阳通航产业的蓬勃发展。
9月4日,在举世瞩目的2015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2015)上,长虹“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系统解决方案获得由IFA组委会颁发的最佳智能解决方案大奖,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获此殊荣……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将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强力推动实施产业发展“一号工程”,为国家科技城建设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奠定坚实产业基础。“两新”产业,正努力为科技城插上腾飞的翅膀。
统一认识
让“一号工程”深入人心
绵阳为何要把引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
在全市“两新”产业工作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彭宇行把这个问题阐述得很透彻:
——从发展大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发展高端产业、抢占产业高端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见事早、行动快,抢滩布局“两新”产业,努力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发展现状看,绵阳市产业支撑乏力,重塑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绵阳经济版图”,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是形势所迫。
我们要正视发展不足的问题,立足现有基础,大力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推动绵阳工业总量扩大、质量提升。
——从发展定位看,绵阳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城,肩负着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任,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是使命所在。
我们要乘着部际协调小组第十二次会的东风,突出比较优势和特色领域,加大“两新”产业引进培育力度,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规模化,为推进科技城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夯实产业支撑,真正把科技城建成创新的科技城、产业的科技城。
全市上下迅速以之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强力推动实施产业发展“一号工程”的理念由此迅速深入人心。
科学布局
让产业发展效益倍增
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激发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和营造市场环境,从而让绵阳市的“两新”产业实现效益倍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规划和布局。
结合自身实际,绵阳市选择了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6大产业作为“两新”产业的主攻方向。
在空间布局上,绵阳市突出统一布局、集群发展,将重点产业合理布局到全市各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推动重点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在具体布局上重点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有利于发挥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二是有利于实现集群发展和产业协作;三是突出园区主业和特色发展。”
日前出台的《绵阳市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清晰地勾勒出绵阳市“两新”产业的大致轮廓:
涪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出高端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等重点领域。依托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以科技城软件产业园为核心载体,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服务川渝中心城市、辐射西南片区的软件产业集聚区;
游仙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出资源循环利用、智能电梯制造、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及系统等重点领域。把五里梁工业园、科技城电梯产业园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园区;
北川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食品产业,突出航空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以通航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制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空管系统等航空设备与系统、航空维修与服务等。优化提升食品产业,以北川工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高山食品等食品加工和制造。
梓潼县,重点发展生物产业、食品产业,突出生物药品制造、食品精深加工、有机食品制造等领域,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每个县(市)区都光荣地领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作战任务”,为绵阳工业的宏伟目标而战:到2020年,全市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0亿元,比2014年2187.4亿元增长101.2%,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12.4%。重点产业3850亿元,比2014年1572.3亿元增长144.9%,年均增长16.1%。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40%以上。
筑巢引凤
让创新要素滚滚而来
要大力发展“两新”产业,仅靠绵阳自身的条件和实力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筑巢引凤。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所言,加快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靠引进,这是实现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做法。因此,绵阳必须“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把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引入绵阳来转化,实现产业化”。
如何筑巢引凤,让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滚滚而来?全市上下很快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用美好的产业前景吸引“良鸟择木而栖”的同时,更要营造建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务环境,让“良鸟”在绵阳永久地“繁衍生息”。
7月6日,彭宇行、刘超拜会省投资促进局局长刘中伯时,刘中伯曾表示: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等众多实体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拥有良好的基础。在今后投资促进工作中,省投资促进局将把绵阳科技城作为指导投促工作的重点,为绵阳投资促进工作提供更加优质、更加有力的服务。刘中伯对绵阳的肯定,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外界对绵阳投资环境的关注与认可。
明(17)日,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隆重开幕,无数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正在赶赴绵阳,自信的绵阳已做好准备,由“两新”产业铸造的科技城“双翅”,正跃跃欲飞。
新闻推荐
本报讯(钟贵记者邓娟)红绿灯时间过短导致行人过马路太赶,运渣车一路撒漏污染环境……近段时间,市民反映给市长热线的问题,经热线平台督促办理,相关部门及时调查处理,均得到有效解决。反映:红绿灯...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