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语电影 今日外语电影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今日华语电影 > 正文

什么 年轻人重新爱上诗歌了?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1-22 15:51   https://www.yybnet.net/

作者:彭梁洁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年轻人们已经重新爱上诗歌了,这是一种幻觉吗?

B站上,受年轻人追捧的抖森和卷福朗读莎士比亚诗歌的视频点击量最高可达几十万,毕竟看男神读诗赏心悦目,粉丝们纷纷在弹幕致以最高褒奖——“耳朵要怀孕了”;

抖音上,以趣解陶渊明《归园田居》走红的华中师范大学老教授戴建业粉丝300多万,“你以为陶渊明种豆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这是年轻人喜欢的调侃和解构,把诗人变得真实可爱。

“为你读诗”是当下最受欢迎的诗歌类公众号,经常请来名人朗读诗歌,录成音频,晚上推送,帮助人们在仿佛具有安神效果的意境中入眠,也陪伴迷茫的年轻人度过难熬的无眠之夜,当然读者们最喜欢的还是在留言中玩诗歌接龙。

最新一期的嘉宾是朱迅,朗诵的作品是“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这样的黄昏》,她说,“孤独,有着拒绝被描绘的辉煌”。

2014年,余秀华发表在互联网上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起围观。诗人身体的残疾和惊人的才华之对比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不亚于这首诗哗众取宠的标题、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处心积虑”,与极其真挚的情感对比之下的震撼。这首诗在博客上被网友发掘,随后引起出版界注意,两家出版社争相出版——这在向来销量惨淡的诗歌领域极为罕见。头顶巨大曝光量的余秀华名利双收:除了跻身“网红”,还成为21世纪以来、继海子之后诗集销量最高的诗人。

互联网正在改变诗歌——从形式到内容,从创作到传播。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国家上演。

英国图书销售检测机构 Nielsen BookScan 的数据显示,2018 年英国诗歌书籍的销售额比 2017 年增长了 12% 左右,且创下近 5 年来新高。[1]其中,出生于1992年的“Insta 诗人”(Instapoet)露比 考尔(Rupi Kaur)2017年出版的诗集《牛奶与蜂蜜》占据榜首。

所谓“Instapoet”,是指活跃在年轻人集结阵地Instagram 上,以简短诗句配合背景图片为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作者——这一词汇是时代的发明,背后是年轻人力量的汇聚。

美国的数据与此遥相呼应——全球信息公司 NPD 统计显示,2017 年美国前 20 位畅销诗歌作家中有 12 位是“Instapoet”,近一半售出的诗集都来自Instapoets。[2]

那本《牛奶与蜂蜜》销量在全球已超过100万册。同年,国内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了中文版,豆瓣评分不算高。

“如今最令人感怀的诗人不是出版商发现的,而是网络上的读者自己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这个时代的优势还在于对新作品的分享速度。”这则新闻报道中有一点值得深思。

这难道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吗?

在此之前,人们诟病是互联网文化让年轻人们失去了读诗的心境,手游、抖音等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儿压缩了私密的阅读时间,但如今看来,“互联网+一切”的力量似乎又为这种曾经高居流行文化殿堂、如今逐渐边缘化的艺术复兴谋求了新的出路。

更有意思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崇尚简洁精练的表达、快速阅读的方式,而诗歌这种形式天然满足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

02.

哪怕是一个对诗歌毫无研究和兴趣的人,这几年一定也曾通过一些电视节目、网络热点,对一些诗句耳濡目染。

不知道2015年春晚上,莫文蔚唱完《当你老了》、那首她当年发行的个人EP单曲时,是否已经预料到此曲会火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歌词取自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创作于100多年前的同名诗,百度指数显示,春晚后一周“叶芝”的搜索指数迎来峰值。同样的情况在这年春晚刘欢演唱的《从前慢》一曲上如同复制,歌词取自木心的同名诗。这两首诗本来已经足够有名,但在春晚上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无疑让它们从小众经典走向大众,真正出圈。

这些年来,“诗歌已死”的论调常常冒出来。但诗歌一直藏身在流行文化的外壳之下,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这一点在鲍勃 迪伦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证明——他被颁奖方认证为一名诗人,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代表文学之美的最高境界。

迪伦最受欢迎的歌《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扬》)的确像诗: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

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才能被永远禁止

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回转过多少次头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

两年前逝世的诗人余光中也说过,他不认为诗歌已死,流行歌曲也是一种诗的表达。

余光中自己的很多诗都被音乐人们拿去填词,最广为人知的是那首《乡愁四韵》,被罗大佑收录进1982年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罗大佑太适合那种叠句了——“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悲怆之感令闻者动容。面对记者采访时,余光中表示对罗大佑的诠释非常满意。

这张《之乎者也》专辑里一共10首歌,8首为罗大佑自己作词,另外两首均来自诗歌作品——除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还有中学课本里郑愁予的那首《错误》。一个沧桑,一个婉约。

不仅是音乐,不少影视导演也在作品中“夹带私货”,或多或少都起到加分的效果。

2010年上映的《非诚勿扰2》捧红过一首小诗——《见与不见》。这是片中孙红雷饰演的父亲在临终前的人生告别会上,女儿为他朗诵的诗,很快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一度被误传为仓央嘉措所作,后来被证实出自扎西多姆 多多,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将诗歌放在音乐和影视作品的容器中是取巧的,它们提供了场景和意义,在这些具体的空间里,诗句被人物一字一句念出来,用来缝合一个故事,这是私人化阅读无法达到的效果。

就像《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面对心爱的姑娘,念出那句暗含对方名字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电视机前的万千少女大概也像我一样为之着迷。

就像《妖猫传》里的李白带着醉意、眼含热泪吟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让人突然领会余光中在《寻李白》里写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就像休 格兰特多年前的那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配角在葬礼上悼念逝去爱人的那首W.H.奥登的《葬礼蓝调》,被无数影迷认为挽救了这部“三观不正”的电影。而电影一出,奥登情诗的小册子很快也被赶印出来,堆满书店。03.

谁能说,人们从流行文化提供的渠道“发现”一首心仪的诗,与从一本规规矩矩的诗集里找到它,有高下之分?谁能说,在手机屏幕上被一首诗直击心灵,比从精致的书页上领悟到作者的赤子之心要低一等?谁能说,情窦初开的少年所作的三行小诗,不及莎翁的真情意切呢?

诗人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但人的感情没有。

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基丁老师说,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诗当然永远被需要。

即使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从诗里读出美,读出人类想通的情感,这是一种本能。所以,诗人或许不该是一种职业,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我曾经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天晚上睡前读一首诗,但遗憾后来没有坚持,可能是因为买来的诗集不合胃口,自己阅历也不够,有时候读不下去,有时候读不懂。

虽然这个习惯没有坚持,但看到好诗就反复读几遍、然后摘抄下来的习惯还是保留了。

如果一定要为读诗找一个功利主义的理由,知乎上有一个年轻人的答案我相当赞同:

只一点,以后给孩子起名时大脑不那么空空无词。

参考资料:

[1].《英国诗歌类书籍销售额创下新高,这或许和政治动荡有关》 来源:好奇心日报

[2].《去年美国一半诗集都来自Instagram,社交网络改变了诗歌》 来源:好奇心日报

*头图购自视觉中国,其他系视频截图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人性的温度才是科技的尺度 周培尧

一帮孩子上课时齐刷刷地戴着闪着光的“金箍”,当科幻电影中才有的画面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其情其景令人不寒而栗。在《北京青...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什么 年轻人重新爱上诗歌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