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清华正在教学生跳舞。
侯清华正在给学生化妆。
9月是感谢师恩的季节,在第30个教师节,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来到南充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这里与普通学校不同,没有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也没有学生清脆悦耳的读书声,整个校园显得十分安静。
在这个校园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坚守着一隅清贫,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这片“残缺”的世界。他们深深懂得这些孩子是无辜的,他们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一样是上帝的宠儿,是妈妈的宝贝,是沉睡的天使。他们用真心和赤诚,尊重、理解他们,赏识、鼓励他们,以此来走进孩子心里;用坚韧和执着,只为教会他们一个字,让他们能记住这个字;用汗水和泪水,来诠释老师对他们的爱。是爱心更是一种责任
昨日,记者来到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对着学生一边大声地重复讲着一句话,一边不停地比划着。她叫侯清华,是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老师。
2006年,侯清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调到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坐车时连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学校的地点在哪里。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去到学校的第一印象,还是让她傻眼了。
“班级上的孩子,有的衣冠不整,有的在哭喊乱叫,还有一个小男孩躲在角落,啃着手指头。”侯清华走上前去,想要帮他把手放下,小男孩突然冲过来一把抓住她的手,使劲地掐。“老师!老师出血了。”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都涌了上来,有的帮老师擦拭着。“吵吵嚷嚷中,我手被松开了。”侯清华说,当时自己很生气,可看着一个个孩子纯真的笑脸,她悄悄地走出了教室。“这是特教生涯的第一堂课,留给我的,只有钻心的痛和无尽的落寞。”
就是这样的场景,让她暗下决心:“我会让你们的生活亮起来的。”从那天起,她和孩子们学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她尊重和理解他们,赏识和鼓励他们。渐渐的,孩子们也接受了她。
是老师 更是“代理父母”
侯清华在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教孩子们数学和律动课,在特教课堂,老师需要变换多种方法反复地讲,学生才能勉强明白。
“像教1加1等于2的简单加法来说,也许上一秒你教会了他们,下一秒可能就忘记,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反复教。”侯清华说,一节课下来,往往是口干舌燥、腰酸背痛,累得满头大汗。”在交流中,她告诉记者,也许整整一节课,只能教会他们一个字,但只要他们能记住这个字,就是很大的成绩。
除去日常课程,侯清华介绍,每一个老师也是孩子们的“代理父母”。由于那些孩子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光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艰辛。在厕所手把手教孩子擦屁股、提裤子;给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洗身子、换裤子;随时给孩子擤鼻涕、擦口水……这些都是每一位特教老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坚守
用爱的阳光温暖彼此
据了解,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有70多位孩子,15名老师,还有7位工勤人员负责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以及保障校园环境。
侯清华说,很多教材,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实用性不强。比如加减法,数字大的话,孩子们计算起来很困难。“我就教会他们使用计算器,会用计算器了,再复杂的算术,他们都可以完成。”
“这样的一份工作,你是否想过要放弃?”“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成立开始就在这任教,一位前辈曾经告诉我:这份工作,总需要人来做,你不做,终究还是会有人来做。”侯清华说,一天下午,她和孩子们在花园里拔草,忽然,她惊喜地发现两个聋哑孩子用竹竿串起两件衣服,使劲踮着脚尖,为她挡住了太阳。他们用手语告诉她:“太阳大,老师热!”
“那一刻,我被浓浓的爱意包围着, 我为孩子们做得那么少,他们却爱我爱得那么真。”侯清华回忆到,爱是聋哑孩子最美的言语,即或是残疾孩子,他们既需要爱,他们也懂得爱,更懂得回报爱。“天气热的时候,孩子们会给你拿纸擦汗;看你穿着高跟鞋,他们会抬凳子给你坐……”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尹秦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冒名:张民将自己的姓名改为与父亲相同的名字“张良松”,并以张良松之名办理了居民身份证件;后以父之名向某银行申请贷款,以所有权人为其父的营业用房提供担保,并办理了《房屋他项权证》,与银行...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