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勇给学生上课
10月12日上午,48岁的侯智勇再次离开了县城。经过了2个多小时颠簸,他乘坐着一辆摩托车,回到了阆中市凉水镇护山中心学校。学校内,100多名孩子正在等他授课。从18岁参加工作至今,这条路,他已经往返无数次,但他始终像是一名“麦田守望者”,扎根在大山深处。虽然在2013年曾借调回阆中市内工作,但他最终选择放弃,依然坚守乡村。“这些年,那山、那人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我舍不得离开。”
既当老师又当伙夫
侯智勇,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父亲做了40年民办教师。1985年,从阆中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侯智勇选择了前往石滩乡的一处村小学任教,一个人包班,那一年,他未满18岁。“学校是由几间民房改建,天井里,有一张青石板做成的乒乓球台。”回忆彼时情景,侯智勇说,初到学校之后,他曾在校门外亲手栽植了两株榆树,“当时没有其他想法,就是打算和它们一起留下来,扎根”。
乡村小学的条件极为艰苦,村小教师要身兼数职。由于学校极为偏远,很多学生中午无法赶回家,“我们又当教师又当伙夫,在学校帮孩子蒸饭。”这对当时的侯智勇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挑战,“一个大蒸笼,放着几十个孩子的饭盒,出点纰漏,大家中午就只能饿肚子。需要经常要在教室和食堂之间来回跑,刚往炉子里添了煤,手上还沾着灰,又马上跑回教室拿起书本上课。常是眼泪汪汪十指黑,此身合是诗人未。”
我要一直留在乡下
1991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侯智勇曾先后被调往了阆中市凉水乡中心校和护山乡中心校,担任初中语文教学。一待就是20多年。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他却甘之若饴。
多年的乡村教育经历,也让侯智勇深切地体会到了山村的贫穷与落后,尤其乡村教育是多么缺乏优秀教师。“有时参加村民的升学宴,看着家长脸上洋溢着儿女跳出农门的喜悦,我的心就一阵刺痛。”侯智勇说:“这让我更加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帮助更多的孩子”。
30多年的教育经历中,侯智勇曾放弃了很多次进城的机会。即便是在2013年9月,由于父亲生病,他被借调到阆中城区,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仅在县城待了不到一年,便又主动申请回到了护山乡中心校支教。
谈及这次抉择,侯智勇感触极深。调回阆中市城北初级中学任教后,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了教过的一名学生,“那孩子一看到我,就赶紧跑过来,可怜巴巴地拉着我,哭得不行。这让我当时感觉心都碎了,鼻子发酸,好像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当了一个逃兵,心里十分惭愧。”
为此,他下定了决心,要继续回到乡村学校去,做一名“麦田守望者”。他甚至还给自己默默定下了,“直到退休为止,要一直留在乡下。”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廖金城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2月26日,阆中市公安局接到市民李某报案称:在既没有取款、也没有交易的情况下,卡上的2万元竟然不知去向!接着市民曹某报案称:他银行卡上的4万元也被人转走。这是一个高智商的网络犯罪团伙所为!...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