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村“第一书记”中,他职务最高,年龄最大 ■在扶贫攻坚第一线,他办实事,谋长远
●张晓东
在阆中市***下派的168名“第一书记”中,有一名特殊的书记,他的年龄在该市下派 “第一书记” 中最大,职务也最高,曾任副团职干部,现任阆中市民政局副局长。但在短短几个月的驻村帮扶工作中,他跑项目争取资金,受到群众好评。
扶贫不见效 良心不安
现年52岁的张荣盛在部队工作了23年,作为副团职干部转业到地方,任阆中市民政局副局长。“下派前,局长找我谈话,说局里的年轻党员少,很多还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扶贫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找一个合适的人。”张荣盛回忆说,他当时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听说要去农村驻村,家里人极力反对:“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去驻啥子村。”“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工作安排,***是一项政治任务,不能挑三拣四。”2015年7月,张荣盛不顾家人反对,背起行囊就来到洪山镇良善垭村,2015年9月,他又被调整到朱镇乡封阳村当“第一书记”。
封阳村是阆中市最偏远的村,地处嘉陵江阆中段东北部,距阆中市区27公里,距离乡场4.5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458户1550余人,耕地面积12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经济基础薄弱,属省级贫困村。2015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56人,其中,重度贫困户16户、55人,中度贫困户30户、132人,轻度贫困15户、69人。
张荣盛刚一进村,就进村入户摸家底,了解社情民意。通过入户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他掌握了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以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张荣盛经过调查走访发现,该村致贫原因复杂: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居住分散,村道建设规划滞后;属典型旱山村,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还有不少村民因病因残致贫。
村民雷正德双目失明,妻儿常年生病,所住房屋狭小破旧,房顶漏雨,墙壁透光。见此情形,张荣盛心中酸楚:“以前在民政局也从事低保救济和优抚等工作,现在直接与贫困群众接触,看到的情形比以前了解到的还要差很多。看到这些场面,我心里特别难受。不做好扶贫工作,我良心不安。”张荣盛说。
逐户走访 制订脱贫方案
结合该村社情民意和致贫原因等实际情况,张荣盛组织村干部、党员、议事会成员反复讨论,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制订***实施方案。
“张书记带领村干部对村里的贫困户挨家挨户走访,逐户进行脱贫规划,做到心中有数。”该村村委会主任张赐禄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已为206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通过集、捐、补、找的方式筹集资金,实施2.2公里村道硬化;对19户***户进行危房改造,改善其居住条件;成立协商议事会和互助会,培育畜禽养殖大户,为下一步成立合作社打好基础等。
下得去蹲得住 群众口碑好
“我下乡后确立了两个原则,就是坚持‘服务\’和‘学习\’。和村干部一起想办法,为贫困群众服务。向村干部学习,农村很多事情的问题根底和解决办法村干部最了解,他们的方法更有效,也最有发言权。”
村民议事会代表陈开发告诉记者,张荣盛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村情,召开村委会和支委会,和干部谈心,让大家认识到***的责任,让村民抓住这次脱贫的机遇。
“以前都是请‘第一书记\’下乡,现在是‘第一书记\’请镇干部下村,向我们汇报工作和寻求解决办法。”朱镇乡办公室主任小宋告诉记者,张荣盛才到朱镇乡时住在乡政府,但几天后就不见人
影了,他还以为这位老同志不习惯农村工作回城去了。结果到村里一打听,他早就在村里落户了。
“张书记做事不图名利,而且事情做得很认真。作为一名机关下来的老同志,职位又这么高,但从来不摆架子,确实是年轻干部的好榜样。”年轻的乡干部苟红梅说。
“张书记到封阳村任职以来,真正发挥了‘第一书记\’的作用,沉得下、做得实,短短几个月时间,封阳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群众对他的口碑很好。”朱镇乡党委书记赵耀说。
“现在扶贫政策越来越清晰,大家对封阳村的发展也越来越有信心。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下派干部,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组织交给我的重托。”张荣盛说:“按照我们制订的扶贫规划,等基础设施和产业规划完成后,将对村民体育活动场所、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卫生站等进行建设,并依托江东农业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村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斌张晓东)1月25日,阆中市2016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该市双龙镇连山寺村,与当地群众同乐。“以前这些节目都要到镇上才能看到,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太好了!”连山...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