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邓斌
产业带动是助力贫困村脱贫 “摘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深入推进***工作中,阆中市洪山镇宝龙台村始终把小微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核心抓手,积极探索小微产业发展新思路和新模式,助力农民脱贫奔康。
壮大传统产业
黄昏时分,宝龙台村村民马维友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来不及歇息,他便去到自家牛圈,查看牛犊长势。牛犊是马维友家的新成员,刚刚4个月大。每天下午,马维友都要到屋后的田埂上割一捆青草。看着牛犊津津有味地嚼着青草,马维友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宝龙台村是省级贫困村,马维友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帮助贫困群众快速增收,实现整村脱贫?这是对口帮扶该村的阆中市委宣传部及驻村“第一书记”李翔云想得最多的问题。“我们通过多次走访调查,发现宝龙台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习惯,而且村民都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不过只是停留在小打小闹层面上。”李翔云告诉记者,根据掌握的情况,帮扶部门很快确定了壮大传统养殖业的***思路。很快,一份家禽牲畜养殖技能调查书发到50户162名贫困群众手中。
“按照群众会养什么、能养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原则,把猪牛羊、鸡鸭鹅等养殖难度低、见效快的家禽牲畜陆续交由贫困户饲养。”李翔云介绍说,帮扶部门则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并解决销路问题。
马维友有多年养牛经验,此次分到了一头成年母牛。年初,小牛犊的出生令马维友一家非常开心,这意味着家里又多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养到10个月就有人上门收购,可以卖到几千块钱。”
和马维友家一样,通过帮扶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该村其余161名贫困群众也鼓足干劲,发展壮大传统养殖业。
“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贫困户年人均增收在1500元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
发展长效产业
初夏的上午,艳阳高照。宝龙台村的山梁上,一排排银杏苗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67岁的王玉英正和其他贫困户一道,在地里除草培土。“希望银杏树快点长大,银杏叶卖得好一点。”微风拂过,银杏苗随风摆动,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看着眼前的一派生机,王玉英的心里有了更多希冀。
据介绍,这片山梁种植的银杏苗有450亩,是对口帮扶部门与村民共同出资建设的银杏微型产业园。多次外出考察后,帮扶部门和村“两委”结合宝龙台村山地较多的实际,将银杏种植确定为该村长效主导产业。
产业园采取“企业+支部+大户+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户将闲置土地流转给支部或大户,由支部或大户统一经营,贫困户按照流转土地面积领取租金。王玉英家流转了6亩多土地,按照每亩150元的价格,每年收入租金1000元左右。与此同时,支部或大户雇佣贫困群众在园区从事日常农事管理,按日计酬,这对贫困户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为充分保障贫困户的收益,产业园还按照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量划定相应的种植区域。贫困户采取劳力入股、财政扶贫到户资金入股或代管分红的模式,持续获得收益。
产业园里,古稀之年的贫困户马思全正在除草、施肥、培土,劲头十足。老人心中揣着一本明白账:“每亩栽植2000株,每株每年可产2斤银杏叶,亩产就是4000斤。按合同价每斤1.5元的价格计算,扣除成本后每亩可收入5000元。”更为重要的是,3年后,贫困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按指定面积收回自行管理,获取全额收益。“3年后,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可达3500元。”李翔云说。
小微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群众脱贫致富热情的高涨。如今的宝龙台村,群众与村“两委”、驻村干部一道,兴产业、建水利,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村子的面貌为之一新。而各项扶贫政策宛如涓涓清流,撬动着希望之门徐徐打开。
盘算着小牛犊出栏后的收入,笑容一直挂在马维友的脸上。就在今年,宝龙台村,这个偏远山村里的162名贫困群众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就要摘下了。
新闻推荐
(记者杨晓江)6月21日至2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成旺率考察组一行来到南充市,就南充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关情况进行考察。市政协主席吴小可,省政协办公厅巡视员左小川,市政协副主席朱家媛,...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