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元旦越野长跑。资料图片
阆中“游百病”。资料图片
红笺大门、年糕年酒,迎 新 试笔、元旦长跑,成都人曾极有滋味地经营着这个节日。且听作家蒋蓝讲述老成都过元旦那些事。
元旦习俗:早上不能吃饭
俗话说,冬至过了就是年。无论公历农历,冬至一过,百姓们就开始着为过年做准备。
蒋蓝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老成都过元旦规矩很多,比如早上不能吃饭(谐音犯罪,犯事),免得触霉头;餐食以汤圆、面食为主,意在长寿,团圆;有郊县人家元旦早上,要在门外摆放9支蜡烛敬天地,9也有着官有九品的意思。
清末大儒刘沅所写的竹枝词《蜀中新年》系列中,也描述了当时成都新年盛景。“终朝鼓吹闹沉沉,颇快当年挟策心”,讲的是旧时成都以及各州县的大街小巷,在新年期间都会被大量昂奋的鼓乐队所占据,盛况空前。“烧香幸得占头香,又听旁人话吉祥”,则描绘了百姓元旦一大早就赴庙抢头香的场面。
“一般景物添新喜,先报名笺贴满门”,蒋蓝解释当年百姓在元旦串门贺新年,为了不打扰主人家团年,并不进屋只把“名片”留在大门口。
元旦长跑:源于“游百病”传统
成都元旦越野长跑自1956年开始举办至2016年已有47届,是目前全国各地举办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越野赛活动,也是成都人最深刻的新年记忆。蒋蓝告诉记者,其实这项赛事可能起源于北方“游百病”的传统。
“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是自明朝就有的习俗,据载京城妇女在元宵节前后会结伴出行,历经3桥便能消除百病,到后来发展为新年全家出游,消灾避邪。清代,八旗兵驻扎成都少城地区,将新年“游百病”也带到了这座城市。旧时蓉城,大城套小城,城墙曲折蜿蜒为全国所独有。每到农历正月十六,成都家家户户都会登上城墙,沿途漫走。“那时成都遍栽柳树,游百病时还能看到刚发芽的柳枝,很有迎春的味道。”
据蒋蓝介绍,1940年起,成都地方政府开始在正月期间举办长跑活动,取代游百病的传统,以教人强身健体迎接新年。长跑以少城公园(现在为人民公园)为起点和终点,颇受市民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代后期起,成都开展了冬日百日跑活动。1956年,成都接续过去传统,举办长跑比赛,这就是第一届新春越野赛。此后,越野赛时间又移到了元旦,变成元旦越野赛,每年参加人数上万。
元旦试笔:借新年讨彩头抒怀
作为以写字为生的人,蒋蓝一直保有新年试笔的习惯,“就是一篇小文章,有点带有日记性质,总结刚刚过去的一年,再展望一下新年。”
新年试笔古已有之。据清代政治家梁章钜在《浪迹续谈》里的记载,这个传统可追溯到明代。梁章钜讲当时无论士农工商都会在元旦用红笺“庄书两语”,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之类,求个意头。红学家俞平伯也记得,过去要在红纸上写过“元旦举笔”以后,再照着黄历上的喜神方位出门拜年。
对于汲汲于科举的学子来说,“元旦举笔”尤其是个好彩头。此外,文人在新旧交替之时,思绪翻飞,还会借元旦试笔抒怀。
上世纪初,报纸刊物普及以后,知名人士常常会在元旦时发表一些小文章,称为元旦试笔。如冰心、俞平伯、巴金、季羡林等等都有以此为题目的著名散文,或是回忆故人,或是忧心时局,或就是记载一些当下的心情。“过去元旦很有仪式感,如今也被消费的潮流冲淡了。”蒋蓝说道。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
新闻推荐
■南充晚报记者王治钦冷空气摆了几天的架子,昨(28)日一大早终于抵达南充,并且率先在北部地区掀起风雨雪,阆中、南部、仪陇...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