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王林均
南部县南隆镇望月村20年来专注发展枇杷产业。如今,这个距县城不足3公里的村子已经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村民年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
望月村是如何发 展 壮 大 枇 杷 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呢?6月23日,记者前往望月村,探访其中的故事。
外出取经 引进水果产业
“20年前,我们除了种粮食,也会种些蔬菜卖。那个时候辛辛苦苦一年忙下来,自家的土地上的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日子过得很辛苦。”南隆镇望月村村民何翠芬说,过去,她和丈夫守着2亩多田地过日子,种的粮食仅够一家人吃。日子实在难过,丈夫只好外出务工,何翠芬留守下来,苦苦撑起一个家。
“那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情况都差不多,大多数村民都是贫困户。”南隆镇望月村第一党支部书记谢仕康说,为了带领村民走出贫困,当时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打定主意后,他们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20余人先后前往福建、成都等地考察和学习。
“经过分析比较,我们一致认为成都龙泉驿的发展模式比较适合我们村的情况。”谢仕康说,当年,村上贷款15万元购买树苗,种植了200亩桃子和300亩枇杷。
“最先种植果树的时候,村民们不是很乐意。”何翠芬说,他们反对产业调整的原因主要是担心不种粮食就没有饭吃,也没有柴火烧。
村民们的抵触情绪集中体现在了对树苗的管护上。“果树种好后,有的村民还继续在果树地里种粮食,一些树苗被别人偷偷拔走后也没有人在意。”回想起最初种植枇杷树的情景,谢仕康说自己并没有气馁,而是把果树保护写进了村规民约,先后从省农科院和龙泉驿请来专家与技术员对村民进行培训。
3年后,望月村种植的第一批枇杷树开始挂果。“由于稀缺,每斤枇杷最高能买到20元。”何翠芬说,当年她家种植的40多株枇杷卖了1000多元,“种了不到一亩地收入就那么多,这可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与何翠芬一样,其他村民从中找到了增收的亮点。据介绍,1998年,该村500亩枇杷与桃树给村民带来了80万元收入,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农业的收入。
加强管理 优胜劣汰促增收
“见到枇杷带来的经济效益后,以前不愿意种枇杷的人都纷纷将自家的地里种上了枇杷。”何翠芬说,当年她便将她家所有的土都种上了枇杷树。
“村里的水果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算了一笔账,结果还是种枇杷划算。”谢仕康说,每亩桃树的产值4000元左右,枇杷的产值在1.5万元左右,最后村上决定发动群众全部种植枇杷树。
“为了扩大枇杷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村里制定了‘田饱肚子,地找票子\’的发展思路,将全村所有的旱地用于种植枇杷,并将经济效益较差的桃树逐步去掉。”谢仕康说,确定好发展思路后,该村花了2年时间,将全村房前屋后、山坡等地都种上枇杷树。2003年,该村的枇杷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
“为了确保全村枇杷产业够持续发展,我们不仅继续加大对村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还通过嫁接等方式不断改良品种。”谢仕康说,如今村里种植的枇杷绝大多数是果子大、成色和口感都很好的“大五星”品种。
自种植枇杷以来,该村都会在不同的时间段通过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醒村民加强枇杷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为了确保实效,村里不仅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向全村公布,还通过强化村规民约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引导。
“随着枇杷产业不断壮大成熟,我们还成立该县第一家蔬菜、水果、花卉合作社———望月村果品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谢仕康说,合作社主要负责为全村果农提供农资、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在合作社的引领下,2000年“望月枇杷”商标注册成功。该村枇杷远销成都、重庆、贵阳、西安等地。目前,该村种植枇杷2600亩,年产值达600余万元。
调整结构 走多元发展道路
“我们当初开办农家乐主要是看到了这里面的市场。”南隆镇望月村村民谢绍雄说,从1998年至2006年,该村举办了8次桃花节和枇杷节,来自县城和周边的游客为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大家都纷纷自发开起了农家乐。
“引进业主开办农家乐是我们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谢仕康介绍,2000年,秦健康利用自家的房子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村民们纷纷效仿,到2005年,全村共有大大小小农家乐近50家。
“我们这里既有乡村的美丽风光,又有绿色环保的美食,而且离县城很近,很多市民前来休闲娱乐。”南隆镇望月村一农家乐老板谢荣明介绍说,他的农家乐平均每天接待100多名来自县内外的游客,遇到节假日生意会更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式农家乐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0年我们从武汉引进业主投资兴办这家大型农家乐。”谢仕康说,为了发展该村观光旅游业,该村还将引进其它品种的水果、花卉和景观树,力争做到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同时继续招引大型农家乐,为发展该村观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林均)“终于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清洁的自来水了。”6月29日,家住南部县保城乡文武庙居委会西水上街的魏兵郎老人听说当天偏柏树集中供水工程开始供水,高兴地说:“虽说早就用上了自来水,...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