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洪源
在南部县保城乡香柱山村,有一间特殊的文化阅览室,书籍全部由七旬老人罗自忠所捐献。虽然摆放的书籍不多,但老人每天都会将书籍打理得整整齐齐,等待村民前来借阅。
酷爱读书古稀老人创办文化阅览室
“这本《长腿叔叔》是城里小朋友最喜欢看的书,很适合你和同学们看。”7月22日上午10时许,在南部县保城乡这个文化阅览室内,74岁的罗自忠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前来看书的小姑娘王晓梨。当天,罗自忠共接待了30多位来这里借阅书籍的村民。
“最开始创建这个文化阅览室,是希望村民能有自己的图书室,农闲时大家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罗自忠说,他一直喜欢读书,也希望村民们能够多读书、读好书。2014年3月,保城乡政府专门提供了一间房屋,罗自忠就在山沟里建起了这间文化阅览室,并请人用毛笔在大门正上方写上“文化阅览室”几个大字。一年多来,罗自忠靠着对书籍的热爱和为村民服务的热情,让这间文化阅览室的藏书不断丰富,成为广受当地村民欢迎的“图书馆”。
记者注意到,在正对大门的两排书架上,摆满了人文、地理、旅游、历史类书籍。书架旁整齐摆放着10余张桌椅,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进来阅览书籍。
“只需简单登记下,村民就能把书带回家阅读。如果在这里阅读,我还会提供免费的茶水。”罗自忠说,在文化阅览室里,书架上的书供所有人免费借阅,“只要喜欢读书,随时都可以来借阅,我也乐意为他们服务”。最大心愿希望筹到更多好书
“目前文化阅览室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书。”罗自忠说,随着文化阅览室越来越受到村民欢迎,他的担子也一天天重了起来。他告诉记者,文化阅览室建立之初,他将自己家中多年收藏的800余本书籍全部搬到了这里。为丰富图书资源,他还号召亲友捐赠,并筹钱购进了一批新书,但距离打造一间标准的图书馆,还相差甚远。
保城乡政府了解情况后,与南部县图书馆协调,南部县图书馆精选了1000余册书籍赞助给这间文化阅览室,极大丰富了阅览室的存书量。
“因为资金和场馆建设问题,要将国有图书馆开到乡村难度较大,但民间力量来建设图书馆,则刚好可以填补一些区域的空白。”保城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罗自忠文化阅览室这样散落在民间的书屋,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有益补充,值得鼓励和推广。
“目前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图书的更新与充实,阅览室要继续办下去,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罗自忠说,阅览室目前存书2000余册,不过以旧书居多,如果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捐一本书或出一份力,那么,改变的可能就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代人,“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要守住这间文化阅览室,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香柱山的村民有更多机会读书。”■短评
为罗自忠老人点赞!为他的文化阅览室点赞!
闲暇时, 村民们有了读书休闲的好去处;假期时,孩子们有了学习充电的好地方。正如文中所说,只要坚持下去,这间小小的文化阅览室带动和影响的,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
筹建类似的公益性乡村文化阅览室,好处颇多,但也困难重重。设施短缺、人才匮乏、投入不足……乡村文化阅览室如何建起、 建好,需要更多的部门和人员参与进来。可以征集有文学爱好和特长的村民,负责组建和管理,既能发挥他们所长,也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同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解决场所、资金问题。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乡村文化阅览室必定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晓琪近年来,南充市多个乡镇借商品莲和观赏莲带动了区域内的莲花、莲藕产业发展,让当地老百姓腰包鼓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规模生产带动经济,以文化模式带动发展”,成为当下盛行...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