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立权
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距县城30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全村927人。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5年7月,南部县农牧业局被确定为打鼓山村的帮扶单位,并下派龚可担任打鼓山村第一书记。
龚可在打鼓山村带发展强产业,连片建成3000亩的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建立“三带建三园”产业机制;带群众强主体,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户三有”的脱贫标准,带领群众脱贫奔向小康生活;带真情强服务,了解群众之所需、群众之所急,解决问题,成为群众认可满意的好书记、好干部。
发展脱贫奔康产业 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龚可带领全村发展产业,主要是通过短期产业和长效产业两种途径。
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到户,引导180户在家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发展“四小工程”,实现户有骨干增收门路。发展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连片建成3000亩的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建立“三带建三园”产业机制,“三带”为党支部带企业入村、党员带群众入社、群众带土地入园,“三园”为返租创业园、代管托管园、务工就业园。
在南部县农牧业局牵线搭桥下,龚可成功引进新星果品有限公司,下一步将积极与新星果品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技术支撑、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的优势,确保“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全面落地。打鼓山村连片建成3000亩的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已有2000亩果树挂果,盛产期每亩纯利润达9000元。同时,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套种蔬菜、花生等作物和发展林下养殖,每亩年均增收1500元。目前,已有800多名群众入园务工,年均务工收入6000元,村里有了稳定增收的当家产业。
做实做细脱贫工作 强化群众主体作用
2014年以前,因为打鼓山村没通公路,村民想搞农业生产只能靠肩挑背驮,很多村民因此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把扶贫政策和标准落地做实,充分发挥全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带领全村脱贫致富。这是打鼓山村的唯一出路,也是我的工作职责和方向。”龚可说。
自***工作开展以来,在南部县农牧业局、村“两委”、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打鼓山村已有42户123人顺利脱贫,剩余8户28人将在2017年底全部脱贫;全村硬化道路20公里,户户通硬化便民路;新建总占地近400平方米标准化村民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新修提灌站3处、整治山平塘6口;改造民居住房279套;网络信号畅通;户户通自来水、通电、安装闭路电视,医疗教育全面保障到位,“两不愁、三保障、户三有”全部达标到位。
真情服务村民 构建鱼水干群关系
为了随时掌握村民所需所急,龚可要求自己做到两点:一是每月走访全村所有在家农户。二是俯下身子,说群众话,和群众打成一片。
对龚可来说,到村即是服务,服务即是办事。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同南部县农牧业局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宣讲扶贫政策,听取群众意见,记好民情日志,公开电话等联系方式,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和为民办事。龚可记录的民情日志写满了4个笔记本,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想法等全部记录在册,并建立工作台账、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分类梳理村民提出的意见和想法,逐步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今年以来,已解决102名群众反馈的问题和诉求。
走访村民时,不少村民双手拉着龚可的手说道,“就在我家吃午饭吧,我们一直想请你吃饭,你为我们村付出得太多。”“打鼓山村的建设你是流了汗,流了泪的,谢谢啊。”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让龚可更加坚定了带领村民脱贫奔康的心。“扶贫工作不单是消灭贫困,也是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干群一家亲才是对扶贫工作的认可,群众满意才算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龚可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雍琳陈顺鹏)昨(11)日笔者获悉,南部县检察院未检科走进全县各中学校园,组织指导中学生开展了一期“拒绝毒品、拒绝性侵、拒绝暴力”班级板报比赛。据了解,开展班级板报比赛活动旨在通过指...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