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保城乡罗家街村是南部县198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人口695人,其中贫困户54户、179人。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增收难曾是这个村最为突出的问题。201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部县支行副行长史玻被选派到罗家街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展产业、修建水利设施、打通断头路、改善村居环境……如今,罗家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强党建聚人心
2015年,史玻担任罗家街村“第一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村民,了解贫困群众所需、所盼,听取村里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走访了10多天,史玻将走访的情况记满了厚厚的3本笔记本,哪一家居住在哪里、有几口人,他都心中有数。史玻梳理走访情况发现,罗家街村贫困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信息闭塞,还有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
针对这些情况,史玻组织村上的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建立“党员示范岗”,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干部”活动。活动开展期间,他组织党员组建了一支队伍,负责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入户解决群众问题、义务帮助劳弱户干农活等任务。同时,史玻还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群众坝坝会,开展大反思、大讨论等,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史玻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忙在农家,当初一些群众怀疑他吃不了苦的观念由此发生改变。
“史书记才来村上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他干不了几天就要回县城,没想到他还真留下来了。”罗家街村50多岁的村民罗勤芳说,史玻成天奔忙在田间地头,比一些农民还吃得苦,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
“史玻书记是个有办法的人。”罗家街村党支部书记罗龙生说,史玻善于利用党员干部开展工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凝聚人心,为日后开展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产业助脱贫
罗家街村69岁的老党员林彦明一家的情况特别让史玻揪心:2011年,林彦明的大儿子患病去世;2012年,林彦明的妻子因病去世;2013年,林彦明做了胃切除手术。一家人靠在外务工的二儿子支撑。
史玻把帮助林彦明家脱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帮助林彦明启动安全住房建设。考虑到林彦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实际,史玻买来一批小鸡、小鸭和羊羔,让林彦明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庭院经济。针对林彦明一家用水难和村民普遍反映的饮用水水质较差的问题,史玻和村干部一道找到水务等部门,引进了自来水,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的问题。去年,林彦明在史玻的帮助下,养鸡鸭150多只、羊20多只,还在院子里种上枣树、银杏树,去年底便脱了贫。
“村里有5户贫困户修建了新房。”罗家街村党支部书记罗龙生介绍,在史玻的帮助下,贫困户有的搞起了小养殖,有的搞起了小买卖,有的搞起了小作坊,还有的搞起了小庭院。2016年底,罗家街村顺利出列。
为了让脱贫后的村民不再返贫,史玻带领罗家街村的干部群众建起了百余亩藤椒产业园,套种芍药,做到“长短结合”,让贫困户户户入股、家家可分红。
夯基础促发展
“我现在可以自己加工饲料了。”罗家街村养猪大户杨光海说,过去村里虽然安了电,但是由于变压器功率较低,加工饲料的机器根本无法使用,只得搬运到外村去加工。史玻担任“第一书记”后,针对这一情况,联系到县上的电力部门实施农网改造,村民用电难问题得到解决。
“现在我们村自来水通了,用电的问题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罗家街村党支部书记罗龙生说,史玻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罗家街村建起了5公里水泥路,整治山平塘4口、石河堰1处,引荐就业68人,6名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落实了公益性岗位,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玻正在协调一些部门帮我们整治臭水沟。”罗家街村原党支部书记罗刚生说,这条臭水沟长约100多米,村民去保城乡场办事都要经过那里。这个问题困扰了村民很多年,但一直没有解决。史玻担任“第一书记”后,罗刚生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他,史玻立即商讨解决办法,一点也不含糊。
“整治臭水沟看似与扶贫无关,但史玻却把村里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来抓,而家里的事他却难以顾及。”罗龙生说,去年底,史玻的父亲被查出患有肺癌需要住院治疗。史玻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为父亲办好住院手续。向妻子交代好相关事宜后,他又返回村里。罗龙生说,史玻的精神让人感动,他给村干部树立了榜样。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7月30日电(记者任硌吴光于)夏夜的风,穿过松林,捎来阵阵小虫的低鸣和桃林的果香。山坡上,800多座墓碑如一列列士兵,守望着脚下的土地。他们是谁?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住在守墓...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