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今年暑期,一群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学生,慕名来到南充,探寻川北大木偶的前世今生。
一场讲座 结缘川北大木偶
8月1日上午,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迎来了四川师范大学寻访川北大木偶实践队的5名大学生。
这群大学生为什么会把目光投到川北大木偶身上呢?原来,今年上半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有关川北大木偶的讲座,让在场学生对川北大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队负责人杨志萍告诉记者,在网络上看到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后,大家更是被川北大木偶逼真的形象和灵活的动作所折服,探寻川北大木偶成了他们心里的一个想法。于是,今年暑期,杨志萍等人组成了寻访川北大木偶实践队。
杨志萍告诉记者,寻访川北大木偶实践队的队员来自汉语言文学、英语、地理三个不同的专业,学生们各有所长,从前期联系对接,到现场采访、后期制作,每个人各有分工。8月1日,负责现场采访和资料收集的5名学生来到南充,与川北大木偶亲密接触。
“在走进木偶剧院之前,我们设想过很多种情形,却没有料到会是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木偶演员在训练基本功。伴随着或激烈或舒缓的音乐,在他们的操纵下,川北大木偶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的动作。川北大木偶的一颦一笑、一走一动,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杨志萍说,8月1日当天,队员们在排练室见到演员们正操纵木偶,忍不住跑上前去亲自体验一番。“这个木偶有一人多高,还很重,没有掌握技巧还真的操作不了。”杨志萍说,看到演员们灵活自如地操作木偶,时而转身,时而挥袖,可见并非一日之功。
让实践队员震惊的是,木偶演员都很年轻,学艺时间几乎都在7年以上。实践队员询问木偶演员为什么选择坚守这份事业时,梁梦禹回答:“我从14岁开始学习木偶表演,到现在已经10年了,木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杨志萍说,队员们被木偶演员的坚守深深打动,古老的艺术因他们的存在而绵延不断。
南充学生 为家乡文化自豪
从8月1日到8月4日,寻访川北大木偶实践队先后走进四川省大木偶剧院排练室、木偶制作室等,近距离感受川北大木偶的独特魅力。同时,收集川北大木偶的演出照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对市民做问卷调查。
杨志萍说,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和采访,队员们对川北大木偶有了深入的了解,更为它的发展历程表示赞叹,“这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一群人在为传承这项文化遗产而努力坚守着。”
记者了解到,实践队员中有一名学生叫张馨尹,她是南部县人。通过采访,张馨尹知道了木偶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单纯的戏曲拓展到话剧、童话剧、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木偶形象的制作也根据节目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偶人形”的单一性,舞台上出现了“动物形”“物体形”等新的造型。
“回到学校后,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制作PPT,同时通过校园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川北大木偶,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了解川北大木偶。”张馨尹说,寻访川北大木偶,了解木偶剧院的发展现状,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川北大木偶,让川北大木偶的舞台更宽广。
杨志萍对记者说,根据对川北大木偶的考察和调查问卷情况,回到学校后,寻访川北大木偶实践队将形成考察报告,对川北大木偶的保护、剧目创新、宣传等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让这项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项目做支撑 发展后劲足———南部城建项目、交通项目、产业项目推进情况掠影
●张枥李果曹伯同盛夏8月,骄阳似火。在南部城乡,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面令人振奋。城建项目、交通项目、产业项目……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正齐头并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呈现出持续快速推进的良好...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