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一个人,不求回报,只希望你能够成人成才;有一个人,不畏辛劳,只希望你能收获更多的知识。谢谢你,我的老师。你的思想,你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教师节快到了,记得问候我们的老师。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给老师送去关怀和祝福。他陪着我们长大,我们陪着他变老。
●本报记者 李然 实习生 童铃曦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路上,总有老师相伴,师生之间的故事总是温暖而感人。今年9月10日,是第33个教师节。9月6日,记者走访部分市民、教师,倾听他们讲述师生之间那些事。
老师教会我逆境前行
张文兴今年65岁,是南部县知名书画家。回忆起学画经历,最让他难忘的,还是启蒙老师李再华先生。
“我与李再华先生相识、拜他为师纯属偶然。”张文兴告诉记者,李再华先生曾担任西南艺专副教授,执教中国山水画。1970年前后,李再华先生回到原籍南部县。
“当时,我与先生是邻居。20岁那年,我偶然经过他的家门,看见先生在作画,便被他邀请进屋。他向我演示画苹果,只用了两笔,一个栩栩如生的苹果便跃然纸上。”张文兴说,他被李再华先生的绘画技艺所吸引,便在先生的建议下开始学习绘画。
那时条件艰苦,没有什么绘画工具,都是用毛笔蘸着碳粉画。李再华先生每个月靠着绘画赚取的几元生活费,几乎都用于购买纸、笔等教学用品。有时候为了节省煤炭钱买绘画用品,李再华先生便在上午将玉米、大米等粮食直接倒入装有开水的保温壶里,等到下午焖熟后再倒出来充饥。
“后来我才知道,李再华先生宁肯挨饿也要教学,就是因为害怕传统书画技艺失传。”张文兴说,李再华先生“逆境傲骨在,笔耕艺术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让他学会在挫折中坚强,在逆境中前行,在绘画道路上不断前行。
语训教师的欣慰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9月6日上午,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语训教室里传出阵阵儿歌声。教室内,一位留着披肩长发的女老师,正指着黑板教唱儿歌。“她叫陈园,是康复中心的语训教师,既教孩子说话,又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就像孩子们的妈妈一样。”一名家长指着正在上课的女老师告诉记者。
“2012年以前,我在市内一家公立幼儿园任教。在一次活动中,我第一次接触到听障儿童,了解到由于缺少语训老师,许多听障儿童都难以得到良好的康复训练。”课间休息时,陈园告诉记者,2012年,她离开任职的幼儿园,并自学通过了中国听障儿童培训考试,来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担任语训教师,为24名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参加培训的孩子都是3到7岁,教听障孩子说话就好比教婴儿,要耐心、细心、有爱心。”陈园告诉记者,来参加训练的孩子都配备了耳蜗助听器,光是适应助听器就需要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等孩子适应了“有声世界”,再从发音开始,一步一步教说话。作为语训教师,陈园最欣慰的就是孩子通过训练,能够正常听、说,走进普通校园学习。从2012年到康复中心任教至今,她已经帮助20余名听障儿童进入普通校园,跟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近日,仪陇县“90后”教师姜宽宽正忙着创作新剧本———《狂躁图书馆》。姜宽宽告诉记者:“以前写的剧本学生们都演得差不多了,没有新剧本,学生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2014年,23岁的山东小伙姜宽宽来到仪陇县金城镇一所学校任教。为了改变孩子内向、不自信的性格,他让学生参演微电影、舞台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打开他们的心扉。两年多时间,姜宽宽先后带领近200名学生,拍了10余部微电影。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孙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姜宽宽告诉记者,他初中在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业余生活十分匮乏。教语文的孙老师特别喜欢阅读小说、历史,时常利用午间、下午休息时间,给学生们讲小说故事、历史故事。孙老师讲故事很有技巧,总是在最后留下悬念,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结尾,姜宽宽也因为天天跑图书馆,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后来他才明白,寓教于乐才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今,姜宽宽也走上了三尺讲台,并把孙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谐师生关系理念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到工作中,将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8月29日,南部法院执行攻坚大会战行动仪式顺利开启,为期三天的执行攻坚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济、政协副主席何榕、公安局局长吴宗学、政法委副书记宋涛及人大、政协、检察院...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