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记者站 李果王林均 高林阳
年少时,因为迷上金钱板“弃文学艺”终得一技之长;学成后,行走在各乡村为群众服务10000余场;老年时期,仍然坚守在金钱板的舞台上。50多年来,尽管命运坎坷,生活清贫,但是他始终坚守着金钱板,并用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2月25日,在南部县建兴镇,七旬金钱板艺人杨照才讲述了他的曲艺人生故事。
1 年逾古稀 金钱板唱得越来越有味
“啪、啪、啪,各位听众请雅静,今天我演唱的曲目是《隋唐演义》选段……”2月25日上午,恰逢南部县建兴镇赶集的日子,在该镇一家茶坊中,观众围坐在一起,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唱词,听到精彩的片段,有人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而坐在茶馆正中间的演唱者,正是杨照才。尽管已经年逾古稀,但手敲着金钱板,杨照才口中的唱词仍然字正腔圆,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唱得很精彩,有时候还将金钱板和花鼓结合起来,非常特别。”今年87岁的阳仕志老人是杨照才的忠实“粉丝”,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杨照才演出时,他便经常前往捧场,“这么多年了,真是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想听。”阳仕志如是评价。
“‘金钱板’又名‘三才板’,因在板的横切面掏孔并嵌入古方钱二至三枚,敲打时能发出悦耳的脆响而得名,演唱者在金钱板的配合下讲述着流传古今的传奇故事,真是别有一番韵味。”杨照才说。
2 艺术魅力 迷上金钱板50余年
回想起50多年前与金钱板艺术初次“结缘”的经历,今年75岁的杨照才记忆犹新。
1963年初夏的一天,由老一辈金钱板艺人曹荣等人组成的曲艺队到南部县流马小学演出,当时正在流马农业中学读初中的杨照才和他的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演出。“当天的节目很丰富,有花鼓、川剧等,但我唯独对金钱板着了迷。”杨照才说,他被表演者口和手密切配合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演出结束后,杨照才找到曹荣等人表达了想要学习金钱板的愿望。“当时,曲艺队在我们家住了3天,白天他们休息,晚上我便跟随他们到附近的村庄观看演出,通过3天的接触,我更坚定了学习金钱板的想法。”杨照才说。
“因为家境贫寒,我的眼睛又近视,曲艺表演在当时也算是一门不错的谋生手段,所以父母便同意我学习金钱板。”从此,杨照才便跟随曹荣等人学习金钱板。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杨照才跟随曹荣等人学习金钱板表演技巧。“说是学习,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台下模仿他们表演,只有等他们休息的短暂空闲才有时间去请教。”杨照才说,半年时间里,他只学会了4个曲目和掌握了最基本的表演技巧。
3 发扬光大 走村串乡演出万余场
1964年初,掌握了金钱板基本表演技巧的杨照才开始独立外出表演。“当时,由于农村还没有普及电视,放映电影的时间也很少,所以金钱板等曲艺文化表演很受欢迎。”杨照才介绍,他每个月至少演出18场,最多演出25场。
杨照才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独自摸索和与外地同行相互交流切磋等方式,不断提高表演技巧。1980年,南部县文化部门组织对全县民间艺人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发放演出证,民间艺人凭演出证到全县各地参加演出活动。杨照才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一路过关斩将通过考核拿到该县第一批演出证。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加,杨照才的金钱板演艺生涯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段。“每个月演出都在25场以上。”杨照才说,随着演艺水平和名气的提高,他演出的地点不仅遍布南部县,还常应邀到仪陇、阆中、西充、盐亭和什邡等地演出。
据了解,50多年来,杨照才共为基层群众送去金钱板演出10000余场。
“如今,因为一些原因,演出的场次少了,我常常到场镇坐场演唱。”杨照才说,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没有忘记追求艺术的初心,没有放弃对金钱板的热爱。“我也不知道还能唱多久,但只要还能走得动,唱得出来,我就不会停下来。”
而令杨照才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他所钟爱的金钱板不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涌现出了年轻一辈的传承人。
新闻推荐
■赵相勇南充晚报记者雍宏伟实习生谭净馨日前,成都警方将徐松(化名)移交给南部警方,揭开网上诈骗的真相。3月4日,记者从南...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