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西区陶家渡街办征兵处,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大红横幅上,“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光荣义务”几个字格外醒目。
晌午时分,一个眉目清秀的小伙子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征兵处。他在报名表里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信息:刘波,18岁,应届高中毕业生。
这时,正在一旁翻看刘波材料的陶家渡街办武装干事何春伟发出惊叹:“你的爷爷和父亲都当过兵啊,爷爷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这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要刘波能够顺利通过审查,他们一家三代都出军人了。”何春伟说。
军人梦,在这个家庭延续
刘波的父亲名叫刘军。“我父亲想把对军队的忠诚,以及作为军人的理想延续到儿子身上。”刘军对记者说:“父亲刘华有着典型的革命军人气质,在家不苟言笑,对我要求极其严格。我们语言上交流并不多,但是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刘军告诉记者,父亲退伍后,回到了南充老家。敢说敢干、雷厉风行的父亲被大家推选为村干部,先后在老家担任过村长和村支书,带领当地老百姓抓生产、搞致富,在老家一带是家喻户晓的“名人”。
“父亲有个宝贝,就是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章。”“从看到军功章的第一眼,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优秀的军人。”刘军说。1992年,刘军如愿进了军营。
耳濡目染,刘波立志参军
爷爷、父亲都曾是军人,刘波从出生开始,就肩负着一家人军人理想的延续。“但这一切,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刘军说。
得知今年征兵工作开始,正在高三复读的刘波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对部队的向往。得知刘波想参军,父亲全力支持,可作为独生子,刘波的妈妈却万分不舍。最后,在一家人的劝说下,妈妈含着泪同意他报名。
记者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大男孩,眉目清秀、略带腼腆。尽管已经报名参军,但刘波表示,每天将按时上学,不会耽误功课,因为在他心里,还有一个爷爷和父亲都没实现的心愿,那就是考上军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刘军告诉记者,如果儿子能够当上兵,我就送他两句话:一是“不怕苦不怕累,到了部队好好锻炼,好好学习。”另一句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名军人,学会做一名真正的军人,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新闻推荐
□江启飞本报记者苏安静文/图小区里的热心人今年66岁的焦益生,是攀煤公司大宝顶矿宝鼎退休工人。两年前,他家从大宝顶矿宝鼎棚户区乔迁至“宝鼎馨苑”小区。这个小区是以川煤集团攀煤公司离退休人...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