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3年的《川北老乡》、2007年的《老房人家》、2011年的《嘉陵江畔的挑夫》之后,64岁的南充摄影家杨麾的第四部摄影集《乡情》,近日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这部包括码头、挑夫、婚嫁等9个专题的摄影集,每个专题的首页都有一句相同的作者自述: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老乡亲。
从40年前首次端起相机的那刻起,杨麾的镜头便一直对准川北尤其是南充这方生养自己的土地。他忠实记录着这里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也为那些悄无声息的时代变迁,留下了生动直观的历史见证。
地域风情背后的变迁
《乡情》的封面和封底连接起来,便是一张完整的照片:冷清的乡镇街道两旁,两位理发匠相对设摊,用十分简陋的工具为各自的顾客理发、修面。广角镜头增加了街道的空旷与深邃,悠然漫步的母鸡,又为照片增添了几分戏剧色彩。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的南充市潆溪镇,它与其他98张照片一道,为读者打开了杨麾的乡情世界。嘉陵江龙门码头上洗衣的妇女,家禽啄食小孩碗中的饭粒,夏日中午挑夫用江水冲凉,村民们围观露天灯戏表演……浏览《乡情》,犹如展开充满浓郁川北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卷。
1974年,杨麾从南充医专(今川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防疫站负责宣传工作,很快便接触到照相机。生活、工作在南充,杨麾对这里充满感情,他的业余摄影创作自然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30多年共拍摄上万张照片。“我拍普通老百姓,不拔高、不贬低、实实在在,客观记录他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人的本性。”杨麾说。《中国摄影报》原总编何志云认为,杨麾的拍摄贵在与对象心灵契合、并无功利的动机。“他就是拍着,如同在拍着自己,拍着家人。”
20世纪80到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悄然改变着川北地区的面貌。杨麾这一时期拍摄的许多作品,不经意间展现出社会文化的变化:烫过头发、西装革履的时尚青年在街边摊位选购领带,街头群众学唱流行歌曲,农村妇女进城务工等场景,都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20余年跟拍岛上人家
杨麾长期聚焦以南充为代表的川北地区“精耕细作”。
跟拍任启芬一家,他持续了20多年。1988年4月的一个周末,杨麾乘坐老乡的木船,登上嘉陵江江心的下中坝。那时的下中坝是一片沙洲,沙地上排列着整齐的茅草房。“任启芬当时26岁,就住在村口的大沙包上,家里有一双儿女。她在岛上种菜、卖菜,丈夫在江边采石场起早贪黑淘沙石,全家人每天也就挣四五块钱。”
这次经历,让杨麾燃起了跟踪拍摄、记录任启芬一家生活变化的念头。20多年来,杨麾见证了任启芬一家搬进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然后离开下中坝住进市区的经历。1988年杨麾初次上岛时,任启芬的女儿还不到两岁,如今已经嫁为人妻。
2005年,杨麾启动拍摄的《老房人家》,旨在抢救式记录小青瓦、木结构民居。为了找到那些至今尚有住户的民居,杨麾每次都选在逢年过节之时,开着自己的奥拓车前往偏远的乡下寻访。拍照之余,他还通过采访为每户居民写下800字左右的故事。
近3年时间,杨麾拍摄、采访共计200余人。最终出版的《老房人家》,精选了100幅照片,配上100段相应的人物故事,为一方百姓留下了备忘录、影像志。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伟)11月7日,记者从南充市食药监局获悉,该局此前查获的南充市开发区龙角山乡村腊猪蹄餐饮店违法使用亚硝酸盐案,目前已经顺庆区法院审理宣判,判处店主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