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刘蕊 刘思雨 文/图
“如果不是当初决定来内江做义工,我现在可能一无所获。”对于23岁的南充人罗军来说,来到内江是一场奇遇。成为义工,更是对自己的绝对考验。
不管是走访敬老院,还是幼儿园防拐测试,无论是市内大型活动“站岗服务”,还是徒步倡议环保,罗军用脚步丈量内江这座城市,用汗水画出爱的轮廓。
放弃大城市工作 来到内江做专职义工
8月,2015年度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正式启动,23岁的专职义工罗军并没有在意。直到8月底接到通知,他被推荐至了百名优秀志愿者的评选。
“很意外。”对于罗军来说,他从未想过作为一名异乡人,能在内江踏上志愿之路,并且得到身边人的肯定。罗军只有23岁,自小在南充长大。是一次机缘巧合,让他来到了内江。
2014年,在泸州市一所大学毕业的罗军准备回家做生意。“说实话,一年前的我,并不是一个好孩子。”回忆起以前的自己,罗军忍不住发笑。虽然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但罗军只会打游戏。娇生惯养的他,对未来的唯一思考就是毕业后“回老家开店卖衣服”。
然而,整个22年,只在南充、泸州两座城市生活过的罗军,并不满足于“回老家”。“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到了成都,在一家服装公司做市场销售工作。”而就是带罗军学习跑市场销售的老师阳文锋,成了后来对罗军影响最深的人。
在成都开始工作的罗军,生活并没有改变。 就在这个时候,罗军从一次闲聊中,得知了老师阳文锋的事情。“他是内江人,当时正在内江筹划组建义工联,服务社会。”听到这里,罗军开始有些动心。
2014年12月,一是为老师举办的一场公益活动帮忙,二是有些动心的罗军来到了内江。“那一场活动后,我就开始纠结要不要回成都继续过以前那种日子。”罗军坦诚地说。
最终,罗军做出了决定:“趁我还年轻,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
公益路漫漫
只求不负初心
在2015年度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的推荐条件中,“每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是其中之一,而罗军每年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200个小时。
公益路漫漫。罗军走上义工路之初,只有妈妈和少数朋友支持他。
“妈妈说,只要我觉得开心就去做。”就是这一句话,让罗军重拾了信心,坚定的来到了内江。从最开始学习志愿服务,到成为一名专职义工,并且在市义工联承担策划、组织活动,罗军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蜕变。
2015年春节,车站春运服务队,罗军只用了3分钟便帮一名小伙找到了丢失的身份证;交通乡敬老院的老人卓有芳,也成了罗军常常去看望的对象;在东兴区开展的幼童防拐测试后,罗军接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
义工是个不求回报的名词。去年12月以来,罗军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为了能够把志愿服务做好,罗军把“家”搬到了办公室,最晚时会工作到凌晨。
“其实这一路走来,是义工联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我更明白责任的意义。”罗军说,公益是场旅行,重要的是收获快乐,并且不忘初心。
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
这个城市就是暖色
大半年来,依然有一些亲友劝罗军放弃做专职义工,但都被他拒绝了。“我在学习,我很快乐。”罗军毫不避讳的说,钱是挣不完的,但公益不做不行。
“对于我来说,做义工就是对我的改变。”过去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罗军,已经不碰游戏很久了。在家中经常与家人沟通不善的他,也学会了心疼父母,孝顺长辈。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罗军的一种习惯,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7月,因事请假回家的罗军,原本计划到成都看好友。然而,还在火车上的他接到志愿活动需要落实场地的电话,尽管时间并不急,到达成都北站的他,立即便找车赶回了内江。就如他所说:“做义工是会上瘾的”。
“我用了一种最特别的方式成长,这是许多年轻人可能没有的机会。”罗军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的平台上,让青春更加闪亮。
每个城市都需要志愿服务,每座城市都需要“罗军们”。“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大街上随处看到志愿者的红马甲,整个社会互相帮助。见面一个微笑,人与人之间有爱互敬。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让社会充满正能量。”这就是罗军最大的梦想。
新闻推荐
春风化雨:“集体协商”创和谐——内江建立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等级评价体系的实践
◇本报记者李仁胜从企业职工工资偏低到工资年年涨;从资源手段缺乏到建立健全完整的机制;从协商质量不高到职工积极参与;从覆盖面不广到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自2010年内江市依法推动企业...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