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主要以口语流传,而口语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口口相传中,发声难免走音跑调,语义难免误解讹传,造词还会合音简略、合并拆分。这一“任性”,让外地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令本地人不知由来,不会书写。南充方言也不例外。
【吃模糊】意为“混吃白食”。因为“糊”在这里发音ho,所以《成都方言词典》把它写作“吃抹和”,《南充方言词语考释》(杨小平)写作“吃摸何”,《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蒋宗福) 则把 “模糊”写作“末褐”,另外还有“抹豁”、“抹货”等。如此这般乱作一团,全是转音惹的祸。其实,南充话里“糊”发音为ho的情况并非独此一例,“迷迷糊糊”就被一些人说成“迷迷和和”。另一个旁证, 最接近我们生活, 那就是搓麻将“和牌”亦作“胡牌”,属同样的转音模式。至于西充话把u音发成o音的情形,则不胜枚举。
【恁、能】此二字是南充方言“呢闷”、“那闷”、“哪闷”的本字。这一串方言极具南充特色,川内其他地方和重庆人会通过它们来识别南充人,因为其他地方说法不同。同是“恁”“能”,在岳池武胜合川等地变成 “恁嘅”、“啷嘅”,在重庆则为“恁个”、“啷个”。
“恁”古音有二,nem和nim;“能”古音有三,noi、nong和nonk。 它们从唐宋以后,都有了“如此”、“那般”、“何”、“何以”、“何其”等含义,比如,辛弃疾《沁园春》“君非我, 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春梦人间须断, 但怪得当年, 梦缘能短”。几处方言五花八门的发音,盖由二字韵尾鼻音m、ng、nk分别演化所致。
深究起来,“恁”“能”在唐代前并没有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的词性和词义,新义的生成或许跟日本语有关。日语中“何”读作なん(nan),发音与恁”“能”近似 “,“恁”“能” 二字可能因此被赋予“何”的意义。隋唐以后中日两国文化交往密切,双向互动是必然现象。
【相应】“相应”是个文词儿,最早把它用在买卖价格上的一定是文化人,所指就是货的好坏与价钱的高低相对应、相适应,既不贵,也不贱,买卖双方谁也不占谁的便宜。然而,说这话的是文化人,听这话的却不一定有文化,而且以当时的教育普及程度,听这话、传这话的绝大多数都是文盲。起初,卖东西的识字人用“货价相应”来标榜自己的买卖是 “货真价实”, 买东西的文人则用“货价相应” 来炫耀自己识货的眼光甚或占了便宜也不声张的含蓄。 后来,旁边不识字的也学着说, 但却并未理解“相应” 的真义———卖货的拿来宣传自己的货便宜,买货的则拿来宣示自己买到低价货,占了便宜。经过误解和讹传,天长日久,“相应”就丢失了本义,只剩下“便宜”的意思了。
【料知】一个人无意间做了错事,伤害或影响了他人,就要向人道歉,解释自己并非故意:“对不起,没想到会搞成这样”。“没想到会搞成这样”,就是对后果“未料知”。对后果未料知,就不存在主观故意;相反,料知到了后果还那么做,就存在主观故意。既然“未料知”是“无意”,那么“料知”也就衍出了“故意”的意思。口语的随意性,导致词性、词义都发生了改变。
【过】“通过”的简略,意思是通过什么形式、采取什么方法,如“喝啤酒过吞,喝白酒过呡”。
【嘎】“该嗄(sha)”的合音;“该嗄”又是“该是哈”的合音;“该是哈”又是“该是这样的哈”的简省。一句话压缩成一个字,堪称疯狂的简略。
【保】“人”和“呆”二字合并而成,本义即“人呆”或“呆人”,用来嘲笑人缺少见识、土里土气,有“保气”、“保筛筛”等说法。
【丘儿】“兵”上下拆开而成,其他地方作“丘八”,茅盾在《海南杂忆》里写道:“楚女身材高大,面黑而麻,服装随便,有丘八风”。它们的本义就是兵,现多指雇员、打工仔。◎明奇
新闻推荐
(记者周晓琪)10月13日,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为确保南充市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该局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对南充市城镇建设项目工程予以支持,上半年共获新型城镇化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36亿...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