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奇
“肯綮”是个文言词,其中“肯”本义为巴骨肉,“綮”读音同“庆”,指筋肉结节处,所以“肯綮”就是筋骨结合的部位,用来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大概是因为“綮”字太过生僻,又没法认半边, 所以南充人就将它通俗化,换成同义的“节”字,造出了方言词汇“肯节”(“肯”发上声)。无独有偶,北方人也不认识“綮”字,更直接地把“肯綮”说成“节骨眼儿”。
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大趋势。南宋大儒朱熹的文章就比较通俗易懂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到了明清,小说都用当时的口语写成。 中国人大多对三国历史、人物耳熟能详,但却没有几个人读过《三国志》,努尔哈赤仅靠听《三国》评书,就学会了其中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手腕。《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犹如“肯节”之于“肯綮”,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綮”字认不到,文言文很难学,因此,通过文言白话化来传播传统文化,必要且有效。
不过, 大潮之中也有逆流,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一些文人就追求“复古”。其中一些人,看到在西洋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汉语越来越像欧洲语言,就偏要用特别深奥的文言文来抵抗外来语言的“入侵”。
确实,白话文在近代兴起的过程中, 深受欧洲语言影响,既借用语法,又吸纳词汇,就连打招呼、接电话的“喂”都是从法语借来的,所以老学究们不得不担心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只是老学究们没有认识到,白话文是汉语自身内因驱使的结果,外来语言的参与只是迎合并加剧了这一趋势。 他们没能抓住肯节,一切反抗都只能是徒劳。
近些年“国学热”不断升温,一些人的文言文情结燃烧起来。有位网友淘了几件古董,想请一位老专家上眼鉴定一下,事先需致函联系。听说这位老夫子有个特点, 来往书信都用文言文,用白话文写给他的信件,他是不会理睬的,于是这位网友就把用白话文写的信稿传给我,要我帮着改成文言文。信任难得,我只好勉为其难地“之乎者也”一通。
毫无疑问, 文言文是优美的。但是,文言文的优美是建立在当时的语言形态、 文化环境、生活土壤之上的。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认为,文言无非是上古时代华夏中心地区的方言,真是一语切中肯节。
而今,这些基础条件已不复存在, 如果还硬要用文言文写作,只怕难以写出优美,反倒会写出别扭。此一时彼一时,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文言文是用来读的,通过品读、研读经典,来领悟、继承先圣思想、历史文化;白话文才是用来写的,因为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需要用现代的语言来反映现代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萍)昨日上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城市交通秩序、商铺占道经营、城市...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