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嘉美印染有限公司新工厂见到吕家麟时,他刚刚开完技术研讨会。他带着记者走进一间面朝嘉陵江的房间,里面挂着数匹颜色鲜艳的布匹。吕家麟告诉记者,这些布匹就是蜡染布,都是他收藏的,随着新厂搬迁,他就将收藏多年的蜡染布带进了新厂房。
今年,吕家麟(蜡染)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南充市第一批认定的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当天,吕家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
到非洲工作带着工业化蜡染技术回国
吕家麟是山东青岛人,今年52岁。1992年,吕家麟到非洲尼日利亚工作。他在非洲看到,非洲多数国家的老百姓喜欢用蜡染布剪裁衣服,此外,家里的窗帘、床上用品、桌布等凡是能用到布的地方,用的都是蜡染布。他后来了解到,蜡染布在非洲的消费量很大。
看到这个商机后,1996年,吕家麟带着工业化蜡染技术回到山东,开办了一家生产蜡染布的工厂,所生产的蜡染布全部出口到非洲国家。随后,吕家麟陆续在其他地方开办了工厂。
2002年,吕家麟来到南充嘉美印染有限公司工作。吕家麟告诉记者,蜡染工艺主要流传于云南、贵州一带,此前蜡染布由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生产效率低,不能大规模生产。1996年,吕家麟将工业化蜡染技术带回国后,使蜡染布实现规模化生产。
成立实验室完成20多项技术革新
在谈到成为全市首批认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时,吕家麟说这个荣誉称号不是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他和他的团队。2014年10月,吕家麟组织成立蜡染技术实验室,实验室里有20人,年龄最大的就是吕家麟,年龄最小的刚刚大学毕业,实验室人员包括学化学的、学机电的、学印染的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虽然实验室是去年成立的,但在公司成立之初一直有一个团队,在为蜡染技术创新不断努力。”吕家麟说。
在实验室人员的努力下,一年多时间,他们完成了大大小小20多项蜡染技术革新。其中包括对蜡液、固色、洗涤等多个工序的技术革新。
生产蜡染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点蜡,即用蜡液绘制各种花纹图案。此前,该公司一直使用松香作为蜡液主要材料进行绘制,实验室人员经过努力,研发了新的合成材料代替松香。“这种新的合成材料既对蜡染布的品质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吕家麟告诉记者。
在环境保护上,吕家麟带领实验室人员不遗余力地研发更为环保的生产技术。今年,公司对冲洗染料工序进行了技术革新,即用溶剂萃取手段代替了之前的传统冲洗方式,这种新的冲洗手段在国内属于首创,既对环境保护有益,新技术99.99%的染料回收率也使生产成本降低。
在蜡染布颜色固色上,吕家麟和他的团队也成功开创了新手段,由之前的汽蒸方式创新为目前的冷固色方式,该项技术创新在国内尚属首次。“每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都集聚了整个团队的心血,有时候一项新技术要实验一年才能够真正投入到生产中。”吕家麟说,在研发过程中,有些实验进行时间长,中途不能离开人,技术人员必须通宵守在实验室。
联手“蜡染之乡”开拓国内市场
不断的技术革新,使嘉美印染有限公司每月生产蜡染布达到一万千米,2014年创下5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吕家麟说,公司2016年的销售目标是2亿美元。“我们有技术有实力,这个目标不难。”吕家麟对此充满自信。
目前,全国生产蜡染布的工厂有几十家,非洲市场竞争激烈。对此,吕家麟表示,下一步将开拓国内市场。吕家麟说,根据非洲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目前公司对非洲20多个国家出口的全是蜡染布,没有制作成服装或是其他用品。下一步公司将开拓国内市场,把蜡染布制作成服装等产品销售。
目前,嘉美印染有限公司已和贵州省安顺市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一起开发国内市场。吕家麟说,安顺市取得了“蜡染之乡”地理标志,安顺市相关人员曾到南充参观过,对公司的实力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看重的是对方的蜡染文化,这对公司开发国内市场有积极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丹)李某是市内某出租车公司的一名“的姐”,在一次载客的过程中,李某认识了自称来自北京的高官张某。在短暂接触后,李某不但与张某建立了恋爱关系,还拿出40余万元积蓄交给张某,用于张某为她...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