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俊 任俊吉
1月13日,记者在嘉陵区盐溪乡染房湾村的村道公路建设工地看到,大货车、挖掘机、压路机来回奔忙,工人们正在精心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情景。
这仅仅是嘉陵区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行走在嘉陵区各乡镇、村、组,一条条连接城乡的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或穿梭于平野,或缠绕在山腰,串起沿途一个个农家院落。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该区整合各方资源,投入14亿余元新建乡村公路2625公里,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以高速、国道为骨干道路,乡村支线、乡村环线道路为经络的道路交通网络。
以城区为中心
“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
1月13日18时许,嘉陵区七宝寺中学的教师赵晓东驱车从七宝寺镇出发,前往嘉陵城区办事。在19时前,他就抵达了沪蓉高速成南段嘉陵出口。
“以前进城办事,要经金宝镇到龙蟠镇,再沿着国道318一路到嘉陵城区,跑一趟要1个多小时。”赵晓东说,自从遂西高速公路通车后,可直接从七宝寺镇上遂西高速公路再互通到沪蓉高速公路,仅需半个多小时就能到嘉陵城区。
1月14日上午,记者在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袁和平办公室看到,在《嘉陵区交通规划示意图》上,黄色的线条如同主动脉,纵横交错,代表已经建成沪蓉高速公路嘉陵段、遂西高速公路嘉陵段,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潼(泸)高速公路嘉陵段。此外,遍布全区的村道公路如同毛细血管,连接境内县乡公路,以及纵贯南北的国道212线、横通东西的国道318线。
“‘十二五\’期间,嘉陵借力而行以贯穿境内的高速公路为枢纽,以国省干道为节点,以县乡道路为延线,以村道公路为网线,以内活外通、城乡一体‘半小时交通圈\’为目标,优化路网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袁和平介绍,目前,全区85%的乡镇已建成半小时通达城市的交通网络,以嘉陵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已初步形成。
据介绍,截至目前,李蟠路升级改造工程已被纳入省道208线青(川)九(龙)公路(嘉陵段)建设项目;李渡嘉陵江特大桥纳入渡改公路桥建设计划,现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潼高速公路及南充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嘉陵段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该区木老、世阳、安平、盐溪、桥龙等乡镇约38公里道路建设纳入省道207线建设计划。
“待南潼(泸)高速公路嘉陵段及省道208线嘉陵段建设完工后,全区将形成以省道208线、国道212线、南潼(泸)高速公路嘉陵段为纵线,以沪蓉高速公路嘉陵段、国道318线为横线的三纵两横格局,彻底将全区构建为城乡一体的‘半小时经济圈\’。”袁和平说。
变“要我修”为“我要修”
建设通村水泥路2360公里
1月13日,记者在盐溪乡染房湾村村道公路建设现场看到,村民刘强正在工地上来回巡视,检查路基是否逐层碾压平实。“经村委会提名、群众大会表决,我当上了村道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员。我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对村民负责。”刘强说,村道公路途经的每个组都选出了1名质量监督员。
“修不修路由群众说了算、修什么样的路由群众说了算、资金统筹办法及标准由群众说了算、工程款支付由群众说了算,嘉陵探索了‘自管自建\’的修路模式,群众已经由过去的‘要我修路\’转变为‘我要修路\’。”袁和平介绍说,该区贯彻“一事一议”、“竞争立项”政策,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修路热情。
“任怀明5000元、任文清5000元……”1月14日下午,记者在该区花园镇染房院村看到一块功德碑。“功德碑纪录了建设村道公路时募集的社会捐赠和村民自筹资金数目。”该村村主任任国平说,该村修建1.5公里村道水泥路,社会捐赠和群众集资超过了13万。
“缺乏项目资金是农村道路建设的‘拦路虎\’,区政府通过向上争取、财政支持、农民自筹、社会捐赠等方式,破解了资金难题。”袁和平说,“十二五”期间,该区投入资金11亿余元建设通村水泥路2360公里。其中,群众自筹资金、社会捐资等共4亿余元。
构建农村交通网络
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共融
1月14日,记者行走在该区天星乡玄祖庙村,只见一条条新修的标准化水泥公路连接着各村各组,满载农产品的车辆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上。
“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接村外。农忙时节,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运不进来;丰收季节,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又运不出去,村民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磨。”谈及过去该村的交通状况,该村党支书徐朝春感慨地说。
“现在天星乡的群众要到嘉陵城区不仅可以选择走李蟠公路到大通镇上沪蓉高速公路,还可以选择从该乡龙归院村走村道到大通镇再上高速公路。即使在高速公路封闭的情况下,群众还可选择经龙归院村———大观———一立沿线村道到嘉陵城区。”该乡乡长贾旭东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该乡相继在8个村启动建设了村道水泥公路30.2公里,现都已建成通车。目前,全乡村道水泥公路达60多公里,不但实现该乡所有行政村、95%以上的村组通水泥路,而且还与周边的大兴、盐溪、安平、大通、大观等乡镇的村道公路连接起来,形成辖区水泥公路网络化。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交通规划上注重网络体系的形成、注重干线公路的连接互通、注重道路等级的提高,在交通建设中坚持产业、集镇、人居三优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由‘放射状\’向‘网络状\’的转变。”袁和平介绍说,截至2015年底,全区乡镇之间联网道路已全部贯通,10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90%的行政村实现了村与村之间出境路、联网路的贯通。
“构建起农村交通网络,农村和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目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融。”袁和平说,以嘉陵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农产品销售也更加便利,也为该区全面完成扶贫攻坚计划提供了有力保证。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立足规范管理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记者周晓琪)1月25日上午,南充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着力提升组工干部能力”培训班开班。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杨波参加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据了解,培训班将围绕“贯彻市委五届十次...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