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兵 文/图
怎样才能将脱贫攻坚的一件件精细活落到点上,破解一个个难题?高坪区各级帮扶干部发扬“工匠精神”,做足“绣花功夫”,切实让群众有更多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A 带着感情扶贫
视群众如亲人,把扶贫当己任,不仅真心实意而且责任到位,做到真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认同感。
“我们没有丝毫退路,更不容有半点懈怠。”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高坪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态度鲜明,反复告诫全区干部职工:“必须带着感情扶贫,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区级领导、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全员上阵,全区上下一盘棋。一项又一项重要举措相继出台:一天一督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拉练、一月一验靶、一月一排位,全程考核压实每名干部的脱贫摘帽责任;“流动红旗”“黄牌警告”、目标扣分、诫勉谈话、“悬帽攻坚”、就地免职、一线提拔,脱贫摘帽步伐铿锵有力。
目前,高坪区明确33名区级领导分别联系32个乡镇(街道)的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派出91个帮扶单位共计2369名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户9739户28999人;派驻91个工作组共283名驻村干部常驻脱贫攻坚一线。
“百日攻坚”期间,全区干部更是全员下沉,到一线、入村组、进农家;区级领导到所联系的乡镇(街道)、村调研指导时间每周至少1天,有的甚至两三天;“5+2”“白+黑”成为干部工作常态,91个“第一书记”、91个驻村工作组组长人人敢担当,91个帮扶部门个个见真情,上万名干部职工倾情付出,助力脱贫攻坚。
凤凰乡凉亭桥村“第一书记”任晓荣尽管已50多岁,但他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有干劲,每月扎根村里20多天;溪头乡红光村“第一书记”陈国界,近两年来坚持吃住在村上;区低保局干部何颖被砸伤后,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带伤走村入户;区民政局干部何晓忙于下村扶贫,结果忘记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白塔街道办副主任郑维生病后,白天输液,晚上坚持加班整理入户资料;御史乡杉树沟村副主任秦程,因为肢体残疾无法打伞,但下雨天依然坚持走村入户,全然不顾被雨淋湿;为修通凤凰乡凉亭桥村的公路,83岁老党员张光荣每天坚持上工地;佛门乡寨坡村在建设花椒基地时,77岁村民滕明晴坚持每天出勤……
在高坪区脱贫攻坚一线,这些随处可见的一幕幕感人场景、一个个温暖细节、一串串精彩故事,正是高坪区全区上下把脱贫攻坚当成“本分工作”,以实际行动回应“脱贫攻坚是天大的事,必须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的真实写照。
B 带着办法扶贫
以精准为导向,以落实为根本,不仅治标治本,而且抓实抓好,做到扶真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脱贫涉及面宽,群众需求各异。对此,高坪区思路明确:按照脱贫标准,重基础、壮产业、强保障。高坪区态度坚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落下一名贫困群众。一个又一个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让贫困户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看、能出行。
据高坪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该区已累计发放低保金1600多万元,实现3757人的低保线、贫困线“两线合一”;“五长责任制”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全部入学,全区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150名,发放贫困学生资助及教育扶贫救助金1300多万元;全区近两年完成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五改三建”等任务1.39多万户;全区100%的村、90%以上的组修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贫困村普遍实现生产生活用水无忧。去年退出的21个贫困村和今年计划退出的36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了“五有”标准。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全区干部职工脚踏实地的付出。而在解民忧、解民困、助民富方面,各帮扶单位尽其所能。
因病致贫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高坪区卫计局充分调动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组织300多个医疗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医疗服务。今年以来,已派出医护人员4566人次,服务群众6.3万人次。全区实现贫困人口医疗扶持覆盖率、全民预防保健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等8个100%。
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高坪天然气公司联系帮扶马家乡半坡龙村、渔家庵村,两年来投资上百万元,为贫困户修鸡猪牛羊圈,建鱼塘、石河堰,栽植柑橘树,送生产生活用品。对口联系东观镇陶家沟村的区疾控中心,深入开展关爱老人、妇女、儿童暖心行动,帮助患癌症、重度精神病、慢性病等20多名贫困患者联系治疗,并开展健康指导。
召开座谈会、举办文艺演出、吃坝坝宴、进行知识抢答、开展代办服务、举行技术培训……无私付出为群众办实事的例子,在高坪各乡镇、各贫困村比比皆是。据统计,8月以来,全区干部已走访群众10万余人次,做到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见面率100%,解决具体问题1.2万余件。
C 带着信心扶贫
以脱贫为目标,以扶志为要务,不仅鼓起腰包而且富起脑袋,做到真脱贫,增强贫困群众的幸福感。
群众对脱贫攻坚的信心,具体来说,一是对帮扶干部的信心,二是对自我发展的信心。一件又一件看得见的实事,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温暖。贫困群众对帮扶干部越来越有信心,他们发自肺腑地赞叹:“扶贫干部不是来镀金的,都是来干事的。”
要脱贫,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还得扶智、扶志,“鱼渔并举”才能激活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记者获悉,高坪区依托农民夜校给村民传授致富知识,通过评选表彰“身边好人”、开展文化塑造等活动给村民励志明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得到极大提升,“我要脱贫”的激情高涨。
据了解,高坪区统筹整合远程教育“中心学习户”、民俗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351个行政村全部开办农民夜校,农民夜校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黄溪乡党委书记姚明照感触很深:“通过农民夜校,既宣传了脱贫政策,又传授了种养技能,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村民有了脱贫致富的干劲和精气神。”
“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的持续有效开展,促使‘身边好人\’不断涌现。”高坪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近年来深入开展“知恩感恩”“向善向上”等宣传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人感染影响其他人,带动贫困群众学先进、比先进。全区先后评选表彰“十星级农户标兵户”97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好夫妻”“好邻居”160人(对)、“五星级文明户”2200余户、“十佳新乡贤”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不少村民转变观念,内生动力得到释放,创业愿望更加强烈,并逐渐养成了好习惯。据了解,全区近两年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之星”。在57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各类经济实体中,有3万多名农民给业主打工成为产业工人,有2万多人以技术、劳力、土地入股成为股东,有3000多名农民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石圭镇壁山村残疾村民刘先锋,今年通过养鸡、养鸭、养鸽、养猪,以及柑橘等产业,全家纯收入4万多元。他感慨道:“以前我对创业没信心。但是,贫困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技术,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郭建坤马李波)昨(6)日笔者获悉,为规范检察办公业务、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去年12月起南充市顺庆区检察院开始在全院推广运用移动检务(试用版),经几个月的试用、反馈,该院于今年10月25日全面...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