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南充 > 正文

蚕农摇身变“茶农” 人鸟相依小村庄太和 产业与白鹭齐飞

来源:南充日报 2019-07-11 01:19   https://www.yybnet.net/

●李波 文/图

嘉陵区太和乡何垭山村的村民们从未想过:养蚕用的桑叶竟然可以用来制茶。今年春,当他们见当地桑园的业主们,将一车车桑叶拉去制茶,这才如梦初醒。

也在太和乡,当地干部群众的致富观念,随着藤椒产业的兴起,也在悄然改变。

“以鹭乡打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太和近年来乡村振兴已迈出坚实的一步!”7月6日,太和乡党委书记杜烨介绍说。

1 何垭山:蚕农摇身变“茶农”

何垭山村在太和乡有着地理上的优势:毗邻乡场,在当地11个村的编排中,这里被排为1村。

何垭山村养蚕历史悠久。当地老人们有一口头禅:勤养猪、懒养蚕,30多天见现钱,这就是当地养蚕业的真实写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给一些产业带来巨大冲击。蚕区的养蚕业受影响最大,特别是老蚕区南充。太和也不例外,受此影响,昔日家家户户养蚕盛景不再。当年漫山遍野的桑树,成为自生自灭的山野残景。

“我当年都没有想明白,好端端的蚕桑业咋一下子就走入低谷了呢?”仲夏时节,走在两边桑园相拥的村道上,何垭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光荣如是感慨。

2016年春,何垭山村蚕桑业再翻新篇:村上栽种桑树200亩。“过去村里的桑树处于零星、分散状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集中连片栽植过。”刘光荣介绍,来村上发展桑树的是一名叫吴海的女子,“吴海是嘉陵人,来我们村租赁土地,涉及3个组的几十户村民。”

桑园产业园的建成,让当地传统意义上的老弱村民有了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机会。更让村民们吃惊的是,当地贫困户依靠桑园有了脱贫的门路。

今年春天,何垭山村桑园投产:业主动员村民们采桑叶,桑芽用于制桑叶茶,桑叶用于养蚕。见一车又一车的新鲜桑芽和桑叶运出村子,一些老蚕农们这才知道,如今他们采的桑叶叫“商品叶”。村里虽然没有养蚕,但附近的乡镇有养蚕的呀, 这些桑叶正是他们所需的。

“看似不高的采叶费,连同平时务工、土地租金,一算账,每亩地年收入远远超过去。”当地一位村民直言。而更令当地贫困户笑得合不拢嘴的是,他们的扶贫专项资金入股产业园发展产业,每户每年都能分到500元的红利。

2 老家沟:建成700亩藤椒产业园

太和乡的老家沟村,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上可谓风生水起:晚熟柑桔、茶桑、藤椒一样不少。说来也怪,当地村民们的适应能力还真强,只因当地的桑叶用于制茶,当地人如今已将桑树统称为“茶桑”。

行走在藤椒园相拥的村道上,两边藤椒园绿的叶、绿的果与四周的植被茂盛的绿色一道,构成一幅夏日绿色盛景。

2017年,老家沟村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为发展奔康产业园,村上想方设法引入业主,终于梦想成真。来自眉山的藤椒业主成片租赁土地,当年11月进场平地,次年5月将500亩藤椒苗入地。或许是相中了当地的地势和土壤,如今,在业主的再投入下,老家沟村的藤椒产业园已拓展至700余亩。

“其实,业主租赁的土地如同荒山。”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吴子贵介绍,近些年来,由于外出务工,村里的劳动力大都离家,原来的耕地无人种,全部处于撂荒状态。

今年春,老家沟村的藤椒大面积开花结果。业主介绍,这是因为嫁接技术,藤椒提前试产,让他们感到投入值得。而在当地村民看来,藤椒产业园的落户,让村里4个组的50户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去年,老家沟村退出贫困村序列,33户贫困户脱贫。村民们感言:三大产业功不可没!

“如今,村上的留守老人只要能干活的,大都在产业园务工,像除草、施肥这些常见活,对于他们来说得心应手。”吴子贵说,务工的村民们每天有五六十元收入,一年收入也很可观。

3 赵家沟:人鸟相依美景如画

盛夏时节,当地的赵家沟两岸,茂盛的竹林中鸟鸣不断。“这是鹭鸟的声音。”当地护鸟人何在付说。

西河流入太和乡何垭山村赵家沟后,变得更加生动起来:水流湍急了许多。典型丘陵地貌的太和,一座接一座的山头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沟壑,穿越太和乡的西河,犹如沟壑中的一道彩练。

赵家沟也是远近闻名的白鹭沟,这里是南充市规模最大的白鹭保护区。

在当地“退休”守鸟人何万祟看来,当地白鹭翻飞是400年不衰的美景。7年前当地初步统计显示,赵家沟栖息的鹭鸟有2万多只,最多时达3万只。

每年3月,是白鹭的繁殖季节,大量的鹭鸟从南方返回这里“生儿育女”。眼下,一些幼鸟正试着飞翔。

1993年,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组相继来到赵家沟,拍摄了专题片《人鸟相依小村庄》《鹭鸟之国》等,让全国观众欣赏到了太和白鹭的美景。2018年,“四川省鹭鸟生态保护区”落户赵家沟。

西河在太和乡境内长约11公里,最宽处30米,最窄处20米。不长的河段,形成高达12.5米的落差。2007年夏天,几家旅游公司看中了这里的水位落差,办起了漂流项目。漂流起点位于金宝镇西阳寺电站大坝下游1公里处,终点止于长滩坝的石匠岩,全程3公里。

“那时,不少城里人开着小车来这里体验。”在当地村民的记忆里,城里人胆子真大,坐在橡皮艇里漂———虽然不少河段用浆划,但7滩15沱还是很惊险刺激。“他们的衣服全被打湿,但仍偷着乐。”

“有时候,我也要陪客人漂。”太和乡原人大主席王荣建说,这个项目开展后,起初效益还不错,最好时一天能收入几万元。

如今,虽然漂流暂停,但太和乡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依旧被外界看好。

新闻推荐

全市建成规范化司法所145个

(记者杨晓江见习记者徐泽耀)7月9日,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近年来,南充市高度重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始终将其作为建设法治南充、平...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蚕农摇身变“茶农” 人鸟相依小村庄太和 产业与白鹭齐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