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开销通过家庭大会形成决议, 由老三负责开支; 吃穿用度、人情往来、社保缴纳实行按需分配
●曾明辉
“树大开枝、儿大分家”,儿女成家立业后,一般都会另立门户,组建自己的小家庭。然而,西充县凤鸣镇清斋宫村的蒙庆全五兄弟,却因父亲临终时的遗言,多年来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全村的典范。
父亲去世 五兄弟成家不分家
从国道212线凤鸣段标注着“清斋宫村”的路牌往里拐,是一条蜿蜒的村道路。顺路前行约1000米,便能看到一条由葡萄藤织成的林荫长廊,长廊尽头,就是蒙氏五兄弟的家。
约好了要来采访,大哥蒙才元和二弟蒙庆全在院子里的吊椅上喝着茶等候记者。阳光透过葡萄叶,细细碎碎地洒在两兄弟身上,使71岁的蒙才元和68岁的蒙庆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这棵葡萄树有40多年树龄了。当时,我爷爷和父母都还健在,一大家子四代同堂几十口人住在一起。如今爷爷和父母虽已不在,但我们五兄弟还是不分家。”谈起往事,蒙庆全嘴角溢出温暖的笑意。他告诉记者,他爷爷那一代有八兄弟。爷爷50岁时,家里人多得住不下,才另建房屋,但依旧“分家不分心”。爷爷只有父亲一个儿子,爷爷去世后,家里的事情父亲说了算。父亲去世后,由他当家,总揽全局。
“1991年,父亲去世,村里有的人说,这家人非分不可了。”蒙庆全说,为此,他把几个兄弟召集起来,问大家这个家是“分”还是“不分”,大家的结论完全一致———不分。
这个结论和蒙庆全预想的一样。“爷爷和父亲在世时,常教导我们兄弟之间要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业兴家富。”蒙庆全说,这种教育对兄弟们的影响至深。望着院子里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的老葡萄树,蒙庆全继续说道:“就像院子里这棵葡萄树,如果我们五兄弟将树分了,一人分一段,它还能长成现在这样吗?”
勤劳致富 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蒙氏五兄弟齐心协力,通过勤劳致富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清斋宫村的一段佳话。
1983年,清斋宫村通电。电灯一亮,时常关注改革开放相关信息的蒙庆全的心也瞬间亮堂起来———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
蒙家做的挂面在凤鸣镇一带是出了名的。为提高挂面生产效率,蒙庆全和兄弟们商议后决定,把家里做面用的柴油机更换为电动机,并兼为村民提供粉碎谷物、抽水、耕地等服务,多方拓展收入源。同时,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种植柑橘、葡萄、雪梨、李子等果树,并养了十几箱蜜蜂,在责任田里挖了一口鱼塘养鱼。
“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出力多少肯定不一样。”蒙庆全说,五兄弟根据各自能力自觉劳动。大哥蒙才元擅长养鱼,鱼塘交由大哥负责;蒙庆全对葡萄管护和养蜜比较擅长,便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三弟蒙庆华负责管护柑橘、李子等果树;四弟蒙庆涛小时因病致哑,又摔断过腿,就做些轻松活;五弟蒙庆兵作为机动人手,哪里需要哪里帮。
“我们全家没有一个懒人,都很自觉。”蒙才元回忆说,父亲临终前对五兄弟说,做人不能太过劳累,但绝不能偷懒,“这句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兄弟间能者多劳,以强带弱。”
那时候,许多人家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发愁,蒙氏无兄弟已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蒙庆全回忆说,1984年,当时的西充县委书记点名道姓要他出席南充地区第一届勤劳致富先进代表大会。大会上,他受到了表彰和奖励。“由于是‘万元户\’,省市媒体都报道过我们家的事迹。”蒙庆全自豪地说。
如今,蒙氏无兄弟年龄最大的已71岁,最小的也已59岁,但勤劳的本色并未改变。除沿袭并扩大30多年前的家庭产业外,还种了50多亩地。这些地,既有自家的,也有别人家撂荒的。记者看到,在干净舒适的庭院里,各类农耕机具上带着零星泥土,静静地待在院落一角,给庭院增添了别致的农家气息。
和睦相处 全家团聚坐3桌
蒙氏五兄弟中的老四蒙庆涛3岁时,不幸患了脑膜炎,因医治不及时,造成声带受损,无法发声,并终身未娶。
父亲生前最放不下心的就是这个儿子。他叮嘱其他几个兄弟:“无论如何,都要照顾好老四。”
“骨肉亲情血浓于水。老四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老四一口吃的。”蒙庆全说,照顾四弟也是几兄弟坚持不分家的原因之一。
据蒙庆全介绍,蒙庆涛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性情也因此比较古怪,稍不如意就耍脾气,甚至离家出走,全家人都拿他没办法,经常集体出动去寻找。前几年,因院坝久雨生青苔,蒙庆涛摔断胯骨,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住院期间,几兄弟轮流照顾,喂饭换衣从无怨言,“我们是一家人,他相对弱一些,我们照顾他很正常,尽可能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每当他坚持要给家里扫地,到庄稼地给我们送开水时,我们都觉得特别欣慰和温暖。”蒙庆全感慨道。
五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给四妯娌树立了好的榜样。几十年来,一大家人同吃同住,没发生过大的争执。蒙才元说,四妯娌之间有时候虽也有一些小矛盾,诸如谁做的活相对较重,谁做的却相对较轻等等。此时,蒙氏兄弟就会以“人的能力有强弱”、“年长的让着点年轻的”等开导她们,并以兄弟之间的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将小争执化于无形。妯娌之间谁的娘家或亲戚朋友有红白喜事时,几兄弟都会考虑周全,该送礼的一定要送到、送足。
“每日三餐,全家十多口人一起吃饭,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饭桌上讨论。”蒙庆全说,虽然是他当家,但经济由老三蒙庆华掌管。全家需要开销什么,比如花几万元修路,花几千元买冰箱,形成决议后,由老三处开支。吃穿用度、人情往来、社保缴纳等,都按需分配。
受父辈的影响,蒙氏五兄弟的子女们关系也很亲密。虽然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在外地工作,居住在不同城市,但相互之间经常联系,“谁家要买房,谁家急用钱,他们兄弟姊妹之间都是第一时间相互支持。”蒙庆全自豪地说:“逢年过节,娃儿们都要回来。这不,端午要到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要3桌才坐得下。”说到这儿,蒙庆全与蒙才元哈哈大笑。此时,送完玉米种子回家的老四蒙庆涛见此情形,也跟着憨厚地笑了起来。
新闻推荐
(紧接1版)小桥流水,真正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民主管村,民主治理的参与作用,大家的事情大家定,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让老百姓相互关爱、相互包...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