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鹏飞
做过广告、开过婚介所和理发店,兴旺时手下有20余名员工,年入近百万,何旭林本可以过着光鲜的生活,但不忍心大片良田荒芜,她变卖家产,在没电没路的大山里,耕种撂荒土地700多亩,带动周边60多个村民增收,其中20多个为贫困户。
12月19日,记者来到西充县观凤乡杨家庙村,何旭林的创业故事令人感动。
自主创业 走出农村当老板
喜欢读书、喜欢学习,这是身边人对何旭林的看法。1985年,高中毕业的何旭林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父亲身体恢复后,她就到西充县城一家公司上班。何旭林说,当时父亲的身体不能劳作,弟弟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单纯打工完全不够补贴家用,她辞了职开始学习理发。
“当时店铺租金一个月65元,再加上其他投入,东拼西凑加上贷款凑齐400元,开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店。”何旭林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店开在西充县东街43号。“一年可以挣2000元左右,比打工要多近半的收入。”何旭林表示,慢慢地,家里的经济情况好转了许多。经营半年后,何旭林开始带学徒。听说攀枝花、贵阳那边收入可观,她又先后将理发店开到了两地,收入日益增多。
“姐,重庆的理发行业比较兴旺,你来重庆开个店肯定不错。”1998年,何旭林的弟弟告诉她。后来,因为在重庆的业务发展得好,何旭林同时办起了两家理发店、一家广告公司、一家婚介所,手底下的员工有20多人。“从2002年到2005年,几家店加起来的收入差不多近百万元。”何旭林说,她先后在重庆买了车子、房子和商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舒适。
弃商务农 情系故土再出发
2008年,何旭林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重庆的生意,回家开荒种田。原来,当时何旭林接到家里的电话,80岁的老父亲病了。心急的何旭林当即回到娘家,照顾父亲的同时,扛起锄头走进田间。
“当时,看到房前屋后、山上山下的大片良田沃土都荒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我想把这些撂荒地都种起来。”何旭林道出了她开荒种地的由来,在把自己的想法给家人说了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即,何旭林返乡开荒,流转土地300多亩,大面积搞种植和养殖,带着一家老少在布满藤萝的荒山上创业,把在重庆赚的钱也全部投入到故乡的土地。
“当时水、电、路都不通,我一个人在山上度过了8个月点蜡烛的日子,将垮塌的民房改成了圈舍。”何旭林表示,不少村民都觉得她做亏本事,都不愿意来干活,几经劝说,只有她的堂哥和姐姐留下来帮忙。维修垮塌民房、修建提灌站、购买机械……投入太多,没有回本,何旭林只得将重庆的房子以低价拍卖,才能补贴上开荒的投入。“困难时家里一贫如洗,我独自坐在山上,释放压力。”何旭林表示。最终,对家乡的坚守,对家人的感情,让何旭林重整旗鼓,坚信自己“能走出来”。
吃苦耐劳 荒地种出“幸福果实”
2013年3月,何旭林得知开办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后,成立了西充县首批家庭农场。“最开始主要是养鸡鸭,结果成群的鸡鸭钻进山林就不见了,加之技术不成熟和没有养殖经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何旭林表示,总结经验后,她尝试着买了80多只羊往山坡上放养,发现效益不错后,扩大了养殖规模。
2015年,在了解网络销售渠道后,当时47岁的何旭林在家里安装上电脑,参与学习网络销售,成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利用线上、线下平台销售农副产品及家禽、家畜。
“2017年时,我在成都一家家禽批发市场租了商铺,除了自家的商品销售,同时也为西充的其他活畜售卖提供渠道,打开了销售窗口。”何旭林表示,农场还签约了24户贫困户,8名残疾人,90多名农民务工。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很多撂荒土地变成丰产的良田,60多户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创造出幸福生活。
如今,何旭林的家庭农场养殖了500多头猪、400多头羊、鸡鸭年出栏3万多只,水稻每年收获120多吨,玉米、红苕等作物也喜获丰收。“多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荒土变成了致富的沃土,种出了‘幸福’果实。”何旭林笑着说,目前她正在着力打造规模化现代化的圈舍养殖,根据预期,完成投入使用后,年养家畜可以达到4000多头。
新闻推荐
(赵荣)“让我们捐出废旧书报刊,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月17日9时许,“一木环保”...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