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 在阆中师范学校学生手工作品展室,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筷子做的建筑模型、陶泥做的雕塑、易拉罐做的手工画、纸盘做的礼服、废纸做的彩花……一件件手工作品展示着阆师学生大胆的创意,也宣传着节约资源、 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一组“景泰蓝”、“青花瓷”花瓶引起了记者的注目。
“知道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一件“景泰蓝”花瓶的作者、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谢霜目光 “狡黠”, 考问笔者。见笔者难以回答,她说,是用气球“打底”,糊上层层废纸片,再作沥粉画而成。
该校美术老师赵瑶瑶对笔者说,这些别具匠心的作品,不仅吸引了你们的眼球,在上月底举办的西华师大2015年“学前教育高峰论坛”上展出时,也引来与会领导、专家、学生长时间驻足欣赏。
思考引来创意“青花瓷”变“景泰蓝”
5月28日至29日,西华师大举办2015年首届“学前教育高峰论坛”,阆中师范和其他5所初等教育学院一起积极参加了此项活动。高峰论坛上,举办了专家讲座、校长经验交流、学生手工作品展、师生技能大赛和学生文艺汇演等活动。
从4月底开始,阆中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谢霜等人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手工作品参展。
“当时,我们定下的手工作品主要包括‘青花瓷\’花瓶、剪纸、服装、面具等。”该校美术老师毛晓华向记者介绍说。
“我有两件作品参展,一件是这只‘景泰蓝\’花瓶,一件是套色剪纸。”谢霜说,起初,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制作“青花瓷”,但在学习、制作“青花瓷”时有了一些思索:怎样“升级”才会更具创意,更吸人眼球?
今年20岁的谢霜是营山县人,从小爱思考。想到自己的作品即将代表学校参展,要制作怎样的作品才能给学校带来荣誉?谢霜的脑袋瓜再一次转了起来。灵感来自于身边的同学。
同时,该校一些同学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沥粉画参展。
沥粉画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上的漆艺之一。据传远在战国时期,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已具相当水平,为了使其免遭风雨侵蚀,漆工艺人往往在木建筑上抹漆彩绘,沥粉工艺由此发展开来。
“为何不将平面的沥粉工艺用在立体的物品上呢?”谢霜说,这一念头闪现在自己脑海中时,她非常兴奋,立即告诉了指导老师。
这一创意得到指导老师认同,于是一些原本制作“青花瓷”花瓶的学生就跟着谢霜一起,来将“青花瓷”创新。
“作品完成后,我们一看,色彩果然富丽堂皇,‘青花瓷\’就变成了‘景泰蓝\’。”谢霜说。
气球上糊废纸片制作“花瓶”累得手发软
在几米远外,笔者看到,陈列在阆中师范学校学生手工作品展室的几件参展花瓶非常逼真,很有光泽度。但是走近一看,发现花瓶不像陶瓷釉质一样光滑、光亮,存在细微的凹凸感。
笔者对于制作花瓶的材质感到怀疑:这不是陶瓷,是什么材料?
“知道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谢霜问。
随后她又解释说,是在气球表面糊上三四层废纸片制作成的。
她打开QQ空间,找到一些制作过程中拍下的照片告诉笔者制作的流程。
她说,先将气球吹胀到需要的程度,绑好,将旧报纸、废纸撕成碎片,用乳白胶粘在气球表面上,一直要粘三到四层,这个过程需要一气呵成。运用气球制作瓶身时,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她们会同时制作几个雏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时因为气球原因或者没有绑紧就漏气了,前功尽弃。
然后用牛奶杯、老酸奶杯、纸杯、塑料饮料瓶等通过剪裁、组合的方式制作成底座、瓶颈、瓶口,用乳白胶固定在气球上,如法炮制,再粘上废纸片,花瓶坯就制作成功了。粘纸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薄的纸张,表面要尽量光滑,如果是餐巾纸粘的话,则需要七八层。
“说得很容易,但是要找到这些原材料不简单。”谢霜说,为了找到一个大小、形状合适的杯子,往往会走几条街才能买到,或者捡到,“好多次在路上,我看到有人在喝酸奶,就盯着别人手中的纸杯看,让人产生误会。”
花瓶坯制作好后,需要先涂上一层白色的丙烯颜料。“白色颜料作为打底用,一是可以敷掉痕迹、字迹等,二来可以让颜色更亮丽鲜艳。”谢霜告诉笔者,如果在白色底色上勾勒出图案,在图案上涂上丙烯颜料,再涂一层透明的清漆,一只“青花瓷”花瓶就完工了。
但是谢霜制作的是“景泰蓝”花瓶。她就在白色底色上勾出图案,将乳白胶、石膏粉按照一定比例兑成浆糊一样的粘稠状,将其装进从蛋糕店要来的裱花袋里,将裱花袋底端剪掉一个粗细合适的小洞,将立德粉糊挤出,来勾勒图案轮廓。待完全干后,就在图案上涂上相应颜色颜料,这就将沥粉画运用到了“青花瓷”花瓶的制作上。
为了增加图案的立体感、光泽度,待再次干后,她又拿金色颜料用勾线笔在沥粉线上勾勒金边,干后,刷一层透明的清漆。
一只富丽堂皇的“景泰蓝”花瓶就完工了。
作品独树一帜引来领导专家驻足
除了“青花瓷”、“景泰蓝”花瓶,还有镂空的“景泰蓝”台灯,用废旧物品制作的T台服装,沥粉画,用一次性筷子做成的别墅等。
5月28日,在简单的开幕式后,阆中师范学校校长苟朝均陪同与会领导、专家参观了阆中师范学生手工作品展区。
阆师学生的手工作品融汇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服装设计等多种形式,体现了古城阆中的风土人情,展示了阆师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特别是“青花瓷”、“景泰蓝”系列,蛋壳拼成的脸谱等手工作品别具匠心,在展区里独树一帜,引来大家长时间驻足欣赏。大会东道主西华师大校长张健对此大加赞赏。
在展区里,笔者看到,这些T台服装造型各异,有荷花、孔雀、中国结、青花瓷、旗袍等。一幅仕女图的沥粉画由学前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涂元林制作。孔雀服由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刚毕业的学生黎丹等人设计、制作。
“孔雀服由棉纸打底,做内衬,用海绵纸、手揉纸做成羽毛。”黎丹说,她和同学一共做了孔雀服和另外的两套旗袍。“孔雀服我做了6天,两套纸做的旗袍各花了3天。”黎丹补充说,孔雀身上的羽毛零件达数千片,要用细铁丝固型串起来,剪铁丝都剪起了水泡。在用针线缝边的时候,手都缝疼了;编织腰带、做花、编盘扣、编毛条、画青花瓷纹样、做头上戴的丝网花、毛条编的中国结,做手上戴的戒指和拿的扇子、灯笼、魔法棒等,也是异常繁琐。“根据节目伴奏音乐《荷塘月色》的需求,我们还特意创作了三套荷花仙子的礼服。整个服装展示在晚会上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黎丹说。
手工课动手动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制作过程中,我、同学、老师之间会经常交流,讨论服装设计、制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大家再一起想办法解决存在的瑕疵,比如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使服装的效果更好,这朵花放在什么位置更合适,下摆弧度要怎样才最好看,头饰再加什么才更引人注目等。”黎丹告诉记者,不仅因为参展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同样对待。
笔者了解到,在幼师美术教学中增加实用性强的手工课,是该校贯彻新课标、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学期都开设了手工课,低年级一周最少4节,高年级最少2节。手工必修课包括纸工、布工、泥工、幼儿环创、废纸利用创作等基本课程,也是幼师生必修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学校每学期均要开展幼师生手工作品制作大赛,每期期末将对幼师学生进行手工作品能力测试。
同时,除了掌握手工制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师生们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他们利用纸工工艺创作出了不倒翁,再创作出了青花瓷、景泰蓝;把传统的剪纸与绘画相结合,创造出套色的剪纸形式;将布工、手工、废物利用创作等工艺相结合,制作了各种时装T台秀,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手工制作还与市场相结合,老师和学生们有时将制作的丝袜花、十字绣、钻石画、串珠饰品、纸质模型、泥塑等手工作品拿到阆中古城的街市上去义卖,将劳动所得作为爱心捐赠。有的同学开起了网上微店,生意还不错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雷)6月30日上午,营山县翠屏中路两辆小汽车发生轻微刮擦,几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完成简易勘查程序后,引导车主将车开至位于县城兴隆路的交通事故快处理赔服务中心进行快速理赔。据了解,该县...
营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营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