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作为南宁对话世界的优质文化品牌,已经走过15年的发展历程。民歌艺术节在创新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民歌品牌也深入人心。在新形势、新起点,如何把民歌节办得更好,哪些项目需要增减,以体现“节俭、务实、精彩”的理念,真正成为“民歌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民歌节如何在不断调整、创新中建立起满足大众期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节庆运作机制;在“节俭办晚会”的新形势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地飞歌”晚会该采取何种方式延续精彩;如何强化民歌节的公司化运作力量,培育民歌节的消费市场,拓展民歌节的产业链条,提升民歌节的传播影响,真正实现民歌节庆与国际接轨;具有民歌选秀性质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新民歌音乐季如何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无缝链……
就以上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和区外的观众,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广西的特色就是“民歌”
陈勇从事的是自由职业,目前在深圳生活,尽管不是广西人,但他与民歌节有缘。2000年,刚毕业不久的陈先生从武汉来到南宁参加广西电视台的一档专利推介的节目,正巧赶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办,从此他开始留意起了民歌节。陈先生向记者介绍,即使是在深圳,他还是能在中央电视台里看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节目。陈先生认为,与2000年第一次看到的相比,最近几年的民歌节开幕晚会似乎更着重包装,舞台很漂亮,在编排上也衔接得很好,但总感觉少了以前的味道。
“在我印象中,当年是用摇滚的方式来演唱民歌,我是第一次听到,感觉很震撼,当然,节目中也有一些保持原味的民歌,这对于我们这种年龄三十大几的人来说,是一种怀旧,感觉整台晚会很有内容。”陈先生继续说,“最近几年看了一些片段,似乎在内容上单薄了一些,很少能听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民歌,这让我感觉有些遗憾,南宁的民歌节要想做出特色,就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广西的特色就是民歌,否则就与其他的演唱会没什么区别了。”
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运作机制方面,陈先生认为,民歌节其实不应仅局限于一台晚会,毕竟它是一个“节”,里边的节目可以分拆来办,甚至可以不用舞台,放在旅游景点办,让大家都能走近演出现场,可以办成类似游园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促进旅游业,二来可以刺激消费。
潘累逢女士也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她的观点是:民歌节其实不需要太华丽的舞台,可以办得朴实一些,多一些我们自己的民歌,并且要有与市民互动的环节,否则就会变成一台单纯的晚会。关于互动这点,潘女士还强调,是与“市民”互动,而不仅仅是与“观众”互动。潘累逢说:“民歌节的现场就这么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去,如何把民歌节的气氛带到场外,带到普通老百姓的身边,我认为这才是民歌节今后要考虑的问题,得要让所有喜爱民歌的市民都能参与其中。”
此外,潘女士还认为,她每年都在晚会上听到主持人说:“南宁,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句话。“这句话说得不错,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天下的民歌,但感觉有些遗憾的是,我们广西自己好的民歌太少,听来听去就是那么几首,即使歌曲再好,听多了也会感觉没新意,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以后能听到更多新的广西民歌。”潘女士说。
要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
刘先生从事软件设计工作,他认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既然要办成精品,那在办节的周期上应该进行调整。刘先生说,民歌节如今是一年一届,即使节目再好,如此密度也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民歌节能否参照一下奥运会或是一些国际上办得好的大型活动,把举办周期改成两年一届或是四年一届,这样一是可以保持大家的新鲜感,二是有足够的时间去筹备和策划,把民歌节办得更为细致和精彩。刘先生还认为,民歌节目前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场几个小时的晚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我要上春晚”那样,可以有一条长期的选拔通道,让更多有平民气息、爱唱民歌的人上去呢?“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是个很不错的节目,但仅依靠这个节日还不够,民歌节需要长期的关注度,而不仅仅是每年的那几天时间。
张竞文是一名网络写手,她采访过许多大型活动,关于培育民歌节的消费市场,拓展民歌节的产业链条这点,她有着自己的见解。张竞文认为,民歌节的关键字是“节”,而不仅仅是一场开幕晚会,如何让民歌节从真正意义上走近市民?“我认为‘节\’字最为重要,民歌节一定要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气氛,要制造出一种可让大家‘玩\’的感觉。”张竞文说,“为什么每年大大小小的美食节能吸引这么多的市民?我们的民歌节可不可以效仿美食节,把地点设在旅游景点,别人摆出来的是美食,我们展出的是民歌,让游客穿梭其中,尽情游玩,拍照,把民歌节办成一次集吃、游、购、乐于一身的节日。”
本报记者韦峭
新闻推荐
仙葫学校的消防广播操。潘浩摄11月26日,公安部消防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在南宁市召开全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