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
1.1月30日除夕夜,朱左林遇车祸受伤昏迷,被送到医院。本报相关报道
医护人员悉心照顾朱左林,还教他做手势、与他对话帮助他恢复记忆
2.住院8个多月,朱左林得到医护人员和病友家属的关爱和照顾。
重庆
3.10月31日,重庆警方接到寻亲求助后,通过一个个乡村地走访,终于联系上朱左林家人。昨日,本报记者将这个好消息告知朱左林。
■本报记者 赵敏 实习生 莫冬梅 文/图
马年春节,当万家团圆举杯同庆时,在南宁打工的20多岁外地小伙朱左林却遭遇了一场车祸昏迷不醒。他是谁,家在哪里?医护人员在精心照顾他的同时,也全力通过社会的力量帮他寻亲(详见本报2014年3月7日13版报道)。时隔大半年,朱左林经过手术和康复治疗,意识逐渐恢复,已能说一些简单的话和写一些字。在医护人员、热心病友以及警方等多方联动和爱心接力下,终于找到了朱左林的家人。昨日,本报与重庆晚报联动,告知了朱左林找到其家人的好消息,他激动地大声喊要“回家”。
外地小伙遇车祸昏迷 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他
1
今年1月30日是除夕,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外地小伙子。小伙在西乡塘区金陵镇华鸿砖厂打工,当晚下班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导致颅脑受伤。被送到医院后,摩托车车手马先生垫付了5000元医疗费。
手术后,小伙子一直昏迷不醒,医生想联系其亲属,却发现他的身份成谜。当时,工友帮小伙子填写的名字是“朱德林”,年龄是24岁,但没留下联系方式和身份证等。工友们说朱德林刚到工厂打工不久,大家都不清楚其家庭信息。而“朱德林”在砖厂宿舍里没有什么行李,找不到任何关于他家人的线索。
“朱德林”在颅脑受伤后经历了开颅手术,很容易引发并发症,需要有人帮忙翻身、按摩等护理。这些工作本该由家属来完成,但他身边没有亲人,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便担任起了“亲人”角色。
“我们护士长卢国英把他当做自己儿子一样照顾,觉得他太可怜了,周末休息时还经常买鸡肉粉给他吃,家里炖了汤也会给他带来一份补充营养。”护士黄诗宁告诉记者。在“朱德林”刚被送到医院时,就像是植物人一样昏迷不醒,瘦成了皮包骨。后来做了开颅手术和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后,他才逐渐恢复了部分记忆。
莫翠英女士和其他另外几名热心阿姨是陪护“朱德林”的护工。她说,“朱德林”开始时不能自理,医生、护士等都热心照顾他。而每次问他的希望和梦想是什么时,他都清晰地说“回家”。按“行情”,一名护工每天的护理费是150元,但她们都是义务帮忙给他擦身、喂食,照顾其每天的吃喝拉撒。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照顾,“朱德林”的情况逐渐好转。医护人员时常拿出纸和笔,希望他能写下家里人的联系电话或自己的名字,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平时,医护人员与病房里的病友家属都会努力帮助他恢复记忆。“有的教他认字,如1、2、3、4等这些简单的数字,有的教他眨眼、做手势,有时唱歌给他听。后来,他逐渐能回忆起往事。”黄诗宁介绍说。
众人的关爱和照顾,让“朱德林”很感激,他把医生、护士分别叫姐姐和哥哥,还称呼一直陪护他的莫翠英为干妈。
大半年来坚持帮寻亲 病友聊天中找到线索
2
病友家属也很同情“朱德林”的遭遇,来医院看望亲人时总不忘带上一些补品和水果给他。病友家属梁先生说,他女儿也因车祸处于昏迷状态,还好有亲人照顾。“朱德林”出了车祸后那么痛苦,一定很想念家人,所以有时间陪他说说话也可以帮他调节一下情绪。
自从本报以及其他媒体报道了“朱德林”寻亲的故事后,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人来认亲。4月22日,贵州毕节的许女士看到这一新闻后,赶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她的弟弟许进1980年出生,曾经做过保安,和家人失去联系6年。虽然见面后,确认“朱德林”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但许女士仍留在医院照顾了他一段时间。
许女士和众多其他寻亲者给医护人员很大触动,更坚定了要帮“朱德林”寻亲的决心。
直到上周,帮“朱德林”寻亲的事才有了突破。几天前,医院里一名来自重庆的男性患者偶然间与“朱德林”聊天中,发现“他的口音感觉是四川一带的”,便立即告诉了医护人员。
据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魏风介绍,现在“朱德林”已经清醒,正在接受康复治疗,他跟那名患者说自己是重庆人,也说出了当地的几个地址。但由于其方言很重,医护人员无法听懂他说的家人姓名和家庭地址。那名患者在与“朱德林”的交流中,确定重庆当地确实有这么几个地方,还用当地话说出了“朱德林”父母姓名,而小伙子的小名叫“朱根生”。
医院马上将这一线索转告了南宁媒体,随后向重庆当地媒体求助。10月31日,重庆当地媒体联系上了重庆市奉节县公安局甲高镇派出所民警,拜托民警帮忙寻找“朱德林”的家人。
3
重庆警方辗转帮寻人 小伙家人终于找到了
“提供的几个名字,我们根本就查不到。”昨日,甲高镇派出所民警杨警官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核实真实性,民警通过网络开始查找线索。在翻看了一些电视台视频资料后,民警认为“朱德林”极有可能在羊市镇居住过。
“我们便联系上该镇各乡、村的干部,担心这个人有可能常年在外,又找退休的老干部了解情况。”杨警官说,通过一个个乡村走访,前日下午,楼门村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民警,村里确实有一个叫“朱根生”的男子,而这名字只是他的小名。
这一线索让民警看到希望。根据老干部提供的信息,民警终于找到了“朱德林”的真实身份。原来,小伙子的名字叫朱左林,是羊市镇楼门村人,父亲在他年幼时去世,而母亲已经改嫁。
因无法与朱左林的母亲取得联系,民警又通过楼门村当地干部,多方打听找到了朱左林大姑姑朱章春。原来,朱左林家人也在四处寻找他的下落。通过民警提供的线索,家人们在网上找到了有关视频。看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那个年轻小伙,朱章春激动地哭了出来。
“要好好感谢民警还有当地的媒体,不然我这辈子都不能安心。”今年64岁的朱章春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那名神秘病人,正是自己弟弟朱章富的儿子朱左林。
“我弟弟在侄子小时候就因为意外去世了,娃儿妈妈又改嫁,所以侄子都是我和妹妹一家在照顾。”朱章春说,侄子从小一个人生活,自己时常给他钱与食物。
去年,朱左林跟着幺姑爷(小姑姑的丈夫)前往江苏打工,偶尔也会通过电话与朱章春联系。今年春节前几天,朱左林打电话拜托朱章春帮他补办身份证。“我隔了几天联系他,就发现手机打不通了。”朱章春说,当时她通过在江苏的妹夫得知,朱左林在不久前跟着老乡外出打工,而临走前,妹夫还给了他1000元当作路费。“他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联系,我以为他只是打工那里不方便接电话。”朱章春说,起初侄子失联时,自己并没有太担心。
直到9月份左右,妹夫打电话询问侄子是否回到重庆时,朱章春才发现,侄子大半年都没与任何家人联系。“妹夫说他把侄儿搞丢了,我也难受啊,我觉得我对不起自己弟弟。”朱章春说。
4
民警来电给家人惊喜 小伙激动地喊“回家”
侄子的失踪,让朱章春陷入自责和愧疚中。虽然心急如焚,但因身体有病,她只能委托远在江苏的妹妹一家寻找侄子。“他走之前没说在哪里打工,我们问了他一些平时有可能联系的工友,都不知道下落。”朱章春说,侄子失去联系后,自己一个人时常偷偷痛哭,“弟弟死得早,但我连他唯一的儿子都没有照顾好。”朱章春不断埋怨自己。
而就在家人几乎快绝望时,他们接到了民警电话。“我现在身体有病,不方便行动,但我很想过去看他啊。”昨日,朱章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两天自己的妹妹手机关机,他们会在商量后再决定是否前往广西。
昨日下午4时许,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记者再次见到了曾一度昏迷躺在病床上的朱左林。与上次所见到不同的是,现在他已经能自己坐轮椅“走”出病房,人已经清醒,能正常对话,会写简单的字,还能做手势,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你叫什么名字啊?”“朱根生。”“想回家吗?”“回家。”……记者与朱左林进行了简单的对话,虽然他的话语还有些模糊,但大概意思已经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在记者的笔记本上,他还能写出自己姓名中两个较为简单的字“朱”“林”,而记者将“朱根生”写在本子上时,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当医护人员教他做出胜利和再见的手势时,他也能灵活地做出来。而这些巨大的变化,离不开医护人员、热心病友和陪护阿姨的精心照顾与鼓励。
当记者告诉朱左林,在医护人员和警方的帮助下,已经找到他的家人时,他激动地大声说:“回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宗文)“百越纵横·美在广西”全国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即将于11月拉开战幕。本次邀请赛由广西电视台、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主办,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等承办。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第十三届...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