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委政法委组织城区政法单位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朱新韬摄
本报记者 朱新韬通讯员聂远成黄东宁
2014年兴宁区政法综治工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主线,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目标,着力开展维稳体系建设、基层平安建设、社会法治建设、执法能力建设、政法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政法综治工作落实,实现了城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治安形势平稳,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层层落实责任 保障经济发展
兴宁区委政法委主动把政法综治、维护稳定、平安建设工作融入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工作布局,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城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为有效制止辖区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的蔓延势头,该城区政法委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整治辖区内的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依法参与调解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村集体经济分配、企业改制等纠纷问题,发挥了政法部门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作用,为城区清理违法建筑、违法占地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
城区政法委大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和工作网络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做到对影响城区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定期排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处。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调处的责任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相关的单位(部门)和责任人。先后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传销问题,持续不间断进行围剿打击,有效遏制了传销非法活动。为服务好“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和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举办,联合交警、公安、运管、城管等部门开展大整治行动。
创新社会治理 深化平安建设
为提高社会管理能力,该城区大力推广“四位一体”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以为民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以拓展社区服务渠道为重点,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该城区采用改扩建、置换、腾挪、购买等多种方式,改进配套硬件设施,优化社区工作环境,将原有的社区办公室调整为敞开式、一站式的服务大厅,注重加强与居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社区惠民资金重点解决公益民生设施维修、特困群体帮扶、社区环境治理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民生问题,提升群众对社区的认可度。目前,该城区每个社区均采用统一标识、统一格调、统一布局,实现敞开式办公,配套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警务室、慈善超市等功能。
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该城区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综治E通移动终端及PC终端,对城区分步骤进行网格化划分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目前,兴宁区已实现了平台联网互通,并形成了覆盖城区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化体系。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对“平安兴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显著提升,营造出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平安建设工作的浓厚氛围。
强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畅通信访渠道。开展“公开大接访暨书记、区长接访日”活动,2014年城区四家班子领导在工作日接待正常来访群众17批334人次,下访16次,共收到群众来信116件,信访下降14.07%。对城区信息员队伍实行信息奖励制度,实现信息员全覆盖,对维稳形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强化打防管控 奏响平安“乐章”
兴宁区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防控手段,建立集“打、防、控、建、考”于一体,“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政法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对违法犯罪坚持严打,奏响了平安“乐章”。
针对案件高发重点路段时段和社会治安复杂区域,该城区警方组织开展撒网式、滚动式社会治安大清查,共开展规模性清查整治行动90余次,开展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30余次,有效遏制了“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蔓延之势,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
城区检察院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以及涉黄涉毒等犯罪,尤其批准逮捕了石户米粉“毒叉烧”系列案件的12名犯罪嫌疑人。
城区法院则准确把握宽严尺度,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那些主观恶意不大的犯罪人员,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犯罪;积极做好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工作,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司法原则,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城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注重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活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2014年10月,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637起,调处637起。在林权争议、征地补偿、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纠纷案件方面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增强了调解工作维护一方稳定和人民合法利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闻推荐
党风廉政建设是政治生态建设,也是发展环境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改革大局,勇于担当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