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花山》首演让人印象深刻。 剧组供图
今报记者刘豫
当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壮族文化符号以及广西左江沿江200多里的美丽画卷复活到舞台上时,便成就了大型音乐舞蹈诗《花山》。去年12月,《花山》的首演让观众记住了它那摄人心魄的美。然而那次演出后,这一剧目便“销声匿迹”,不再对外界放出任何风声。正当观众好奇地四处打听时,近日传来消息,蛰伏将近一年,这部经过潜心打造的音乐舞蹈诗再次整装待发,于10月11日~13日在南宁剧场精彩呈现。10月20日,《花山》还将亮相上海文化广场剧场,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9月23日,在《花山》剧组的排练现场,记者采访了该剧的总导演赵明。有关《花山》的蜕变,都从赵明口中一一道来。
修改后全面提升
大型音乐舞蹈诗《花山》取材于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岩画为题材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诗。
为了让《花山》更完美地再现“花山岩画”,以更高的艺术水准呈现于舞台之上,赵明和他的团队,从叙事结构、舞蹈语汇、音乐特色、舞美呈现等方面,对《花山》进行了一次修改提升。“导演这出剧目,我的愿望是很美好的。但当所有与花山有关的内容都被搬到舞台上后,我发现整场演出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去年首演之后,有观众反馈说看不懂。”如何在《花山》不丢失原有艺术品质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观众欣赏,是赵明一直思考的问题。沉淀将近一年的时间,赵明再次带着《花山》站上舞台,他表现得信心满满。他说:“我已经找到了那个平衡点”。
靠表演打动观众
《花山》将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具有壮族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巧妙组合,再融入到舞蹈意象和特色音乐中,展现了广西独特鲜明的民族韵味。但也正因为要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这一系列民族文化符号,观众难免会觉得在理解上有些吃力。
于是,“接地气”就变成了赵明在修改《花山》时急需找到的一个点。他通过调整篇章过渡情境、修改舞段内容、增加画外音等方式,解决篇章之间或篇章内部部分情境过于跳跃的问题。同时,他又紧扣关键词“花山”,把每个篇章做细做精,重新梳理作品的逻辑脉络,加强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壮族元素与花山岩画的密切联系。
到了最后,一切的修改都要落实到演员的表演中去。“比如一个追寻太阳的动作,演员只能以背部面向观众,通过肢体语言来渲染追寻时的那份渴求。只要表演技法到位了,观众就肯定能被感动。”反复地挖细节,抠动作,成了赵明这段时间唯一在做的事情。“太累了”,赵明摇头苦笑,“但又非常值得”。
再出发要走更远
赵明告诉记者,10月中旬,《花山》将为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专家评审考察团进行一次专场演出,为他们展现花山岩画神秘而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来对这出剧目进行再一次提升。10月下旬,《花山》作为代表广西壮族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言语间,赵明反而更看重《花山》在南宁的几场演出。“广西的观众对于演出中的壮族元素都非常熟悉和了解,所以《花山》的表演,只有得到了当地观众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而上海观众更喜欢一些神秘的东西,对于表演的品质要求比较高,但在‘看不看得懂\’这个问题上,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在赵明看来,《花山》要在广西得到首肯,才能大胆地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证明自己。到时候,来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都是国际一流的演出团队,《花山》的亮相,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演出认识壮族的民族风情,认识广西山美水美的地域形态。
“这是我从艺以来花费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尝试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舞台艺术表现方式,就是要震撼观众的灵魂。”赵明对《花山》有着太多的期待,他希望这部作品将来能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炭粉涂料、活性炭智能墙材、喷涂石膏、天鹅绒墙衣……市场上的新型涂料越来越多,但消费者的疑惑也不少选涂料 是新的好还是老的好
炭粉涂料墙喷水擦拭即可去污。喷涂石膏墙面样品。活性炭智能墙面可以像纸片弯折。今报记者王光家文/图从腻子、墙漆到硅藻泥、贝壳粉,墙面涂料经历多年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在刚结束的中国-东盟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