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歌圩被搬进剧场。
今报记者刘豫/文 徐冰/图
民歌再度唱响,天籁之音如约又一次降临南宁。9月17日、18日、19日,连续三晚,“情牵丝路·大地飞歌·2015”第17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晚会在南宁人民会堂上演,并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方式把盛大的晚会实况传播到千家万户。这台民歌视听盛宴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当演出正式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多位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眼中看到的今年“大地飞歌”晚会的情况。
1
关键词:舞蹈艺术性高
点评人:陆坚(著名音乐人)
“情牵丝路·大地飞歌·2015”晚会从广场模式首次转变到剧场模式,仍然保持了广场模式的精彩和大气,在歌曲改编呈现、舞美灯光效果、舞蹈的艺术性等方面更精致,更成功。
每年的“大地飞歌”晚会在舞美、灯光方面都非常出彩,今年也不例外。剧场版晚会的舞美灯光效果十分细腻、层次感更强,在设计上与歌曲的意境、氛围融为一体,更能烘托和营造节目唯美大气的氛围。比如新疆组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中,舞美灯光和大屏幕营造出新疆特色的风情和精髓。
此外,今年晚会的舞蹈非常出彩,艺术性高,有完整的艺术表现力,群舞热闹、欢快、喜庆,小型舞蹈讲究艺术表现力,既淋漓尽致表达歌曲的意境,也达到了可以脱离歌曲单独存在的水准,可见舞蹈编导在舞蹈方面十分用心。
2
关键词:本土力量出彩
点评人:丘晓兰(南宁作协主席)
今年的“大地飞歌”晚会由室外转向了室内,由区外大牌明星改成本土歌手、演员、主持、编导为重,在节约了大笔办节经费的同时,晚会并未比往届逊色几分。不仅展示了壮乡人民能歌善舞、热情纯朴的一面,也体现了南宁这座城市务实诚恳,以真情容纳四海宾朋,连接东南亚的胸怀与气势。
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夏颖、高枫、邓楚晴三位主持人,无论形象、着装、台风及整个晚会的串场,都有本土亦大有人才在的感觉;其次是歌手,从陈春燕、何梦苓、廖昌咏、袁泉、汪小敏到在广西艺术学院读研的马来西亚华裔女孩陈永馨,都展示了本土艺人的实力与水准;第三是晚会的灯光、舞美设计和节目编排,也充分体现了来自本土的总导演李紫君在编导理念、能力上的与国际接轨。
3
关键词:注重民歌传承
点评人:韦娜(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举行了17年,一年比一年好。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的晚会回归了民歌本源。广西的《生活美如霞》、《吉冬诺》、《会郎调》等旋律优美,但知名度低的山歌被精心演绎,还有《鸿雁》、《小河淌水》、《卓玛》、《达坂城的姑娘》等中国各民族民歌。民歌艺术节本身强调的就是民歌艺术,今年晚会在回归到民歌本源方面值得点赞。
“情牵丝路·大地飞歌·2015”晚会中,邀请到老中青三代民歌演员同台唱民歌,既有李谷一、殷秀梅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有广西的陈春燕、袁泉等优秀歌手,还有赵牧阳、降央卓玛人气很高的歌手,以及与李谷一老师合唱的南宁小女孩,体现出民歌的传承和发扬。
4
关键词:体现文化自信
点评人:侯珏(作家、诗人)
向民歌致敬就是向经典致敬。民歌的特征之一就是要音乐在民间广泛传唱。那些在民间传唱不衰的音乐作品属于经典。这次民歌节晚会推出了不少本土内容的新歌,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的形式进行直播,既体现了节约办晚会的理念,也是民歌节走向经典的一次努力。
民歌节应该是培养民族歌手的舞台,让更多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歌手在这里展示本民族的音乐魅力。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本土歌手汪小敏显得气场更大了,最美女中音降央卓玛的演唱我也很喜欢。
另外,这次晚会我们敢于让本土歌手陈春燕、何梦苓用壮语演唱壮族的民歌经典,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在开放性的舞台上让民族语言承载音乐、让音乐传播民族语言,是体现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的好办法。
新闻推荐
今报南宁讯(记者赵娟)9月20日,第二届中国-东盟杰出企业家论坛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企业界、商界、金融界的500余名代表,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赢得商机进行交流...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