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讯 (记者/杨波)“当股东不等于吃上‘大锅饭\’,多劳多得才能尽快甩掉穷帽子。除了分红,我俩管理一个鸡棚,全年能挣到2.4万元。”6月8日一早,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保卫村贫困户卢新茂和妻子就在鸡棚内外忙碌,打扫积水、检查鸡的健康状况。连着几夜大雨,夫妻俩几乎没合眼,吃住在鸡棚。
保卫村是苏圩镇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去年,该村引进农牧龙头企业,成立南宁金天汇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社党支部,形成“公司+合作社+党员示范带头人+贫困户”扶贫模式,发展117户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搭建鸡棚,进行林下养鸡。起初,贫困户对入股合作社有些犹豫。村里养鸡大户率先出资先建成14个鸡棚,党支部书记潘扬令带头把自家4亩林地交给合作社,砍掉速生桉建鸡棚,土地收益当年就从2400元涨至1万多元。效益立竿见影,大家疑虑打消,卢新茂夫妇随即也拿出了自家2亩地,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入股。截至目前,全村已整合扶贫资金176.7万元,又建设14个扶贫鸡棚。
刚开始,每户贫困户领养500羽鸡苗,在合作社大棚集中饲养,贫困户共同管理,成品由合作社包收包销。“实践一段时间后,部分参与轮值管理的贫困户不上心、不负责、坐等年终分红的‘大锅饭\’问题开始显现。”保卫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斌说,党支部立即调整合作模式,从养殖收益中每年划拨100万元务工经费,挑选养殖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党员和贫困户2人一组担任固定工人,分别管理14个鸡棚,每批鸡出栏可领取5000元以上工资;其余社员承担喂鸡、运输饲料、打疫苗、铲鸡粪、捡鸡蛋等临时工,工作半天劳务费50元。精准分工、多劳多得的奖励方式,贫困户每年增收4000-4万元不等,既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鼓舞干劲,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家门口就近务工的问题。
目前,保卫村养殖合作社已建成28个鸡棚,第三批肉鸡共28万羽,还有1个多月就能上市,预计全年销售额能达2000万元。潘扬令自豪地说:“现在周边的保联、隆德等贫困村都复制了我们的经验,建起13个扶贫养鸡棚。”
新闻推荐
装修款能否计入总房价?楼盘办理预售证时间多长?听南宁住房部门解答 购买精装房 装修款房价款分别贷款
■本报记者凌剑伊装修款能否计入总房价?楼盘办理预售证时间多长?近日,南宁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出台后,不少购房者仍然...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