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鸣讯(记者/曾永联 通讯员/张华勇)“以前躲避不及的废水,现在个个都抢来灌溉。”7月4日,当淀粉厂氧化塘里的清水汩汩流进自家的庄稼地时,地处西江水道的武鸣罗波镇旧陆村的陆国明老汉笑得合不拢嘴。昔日废水变清水,该县木薯产业实现了一个漂亮“转身”。
武鸣是广西第一木薯大县,每年种植面积均超过2.3万公顷,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去年春以来,武鸣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念好低碳经济经,加大木薯产业环保整治力度,让废水变清水、废气变沼气、废渣变美食,画圆了木薯产业循环经济圈。目前全县木薯淀粉占全国总产量1/3,成为广西最大的木薯产业基地。”武鸣县县委书记杨维超对记者说。
武鸣以木薯淀粉与酒精废水治理为切入点,对淀粉、酒精生产企业进行全面环境综合整治,强制要求淀粉、酒精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改造,坚决淘汰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目前,全县28家淀粉酒精生产企业投入环保技改资金3.4亿元,全部配套建设“厌氧+好氧”二级生化处理设施,废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达到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今年初,该县淀粉企业为上万亩农田提供200多万方无害处理水,为抗击旱灾作出了贡献。
废气变“沼气”,废渣变“美食”,这是武鸣县木薯产业链另外两个“闪光点”。该县28个淀粉厂依托完善的环保设施,打造“木薯―淀粉(酒精)―肥(饲)料―农产品”循环生产模式,实现了加工副产品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武鸣县皎龙酒精能源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装备的环保综合治理设施,利用厌氧发酵罐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年发电500万千瓦时;木薯、酒精渣经处理、加工,可用作家畜饲料;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可用于灌溉木薯和桉树地;污泥可当做有机肥,实现木薯资源的全面利用。皎龙酒精能源公司的总经理徐永生说:“我们一天可以省60吨煤,约2万元,加上农副产品产生的‘额外\’效益,现在已经把前两年的环保投入赚回来了。”据了解,未投入环保技改之前,全县淀粉企业每年要烧掉4.5万吨燃煤;技改之后,仅需1.8万吨燃煤,节约60%,每个榨季可节省燃煤3万吨以上,节约成本1000万元。
在引导农民利用木薯渣养猪、养鸡的同时,武鸣县还引进九通王、大比大等木薯渣生物饲料项目,年产80万吨饲料以上,从而消化掉全县淀粉企业产生的木薯渣,拉长了木薯产业链。过去需要花钱处理的木薯渣变成了“香饽饽”,压榨半干木薯渣的收购价达到260元/吨,带动鲜木薯收购价提高30元/吨,每年促进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仕兴本报通讯员覃世光曾几何时,人口计生工作者无不喟叹:撼山易,撼观念难,撼生育观难上加难。在这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的工作中,如何从思想根源转变长期积弊的传统观念,成了破解“...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