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保洁员在清理村道上的牛粪
本报记者 刘增璇摄骑车在“羊村”道路上,再也不怕摔跤了
本报记者 刘晓婧摄在武鸣县太平镇林渌村下岜屯,村里道路干净整洁 本报记者 刘增璇摄
在武鸣县的乡村,大部分都自建垃圾焚烧炉来处理村屯垃圾难运输的问题,就地处理垃圾本报记者 刘增璇摄
■本报记者 方东云 杨芳芳 文艳玉
高宇峰 刘晓婧 韦薇
郑 芳 韦 东 刘增璇
春节临近,以往这个时候,武鸣县城的各大农贸市场总会特别繁忙,街道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但昨日记者在武鸣县城看到,农贸市场两旁的车辆停放有序,市场内秩序井然,以往脏乱差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其实,这只是武鸣实施“美丽武鸣 ”行动的一个缩影。武鸣县通过制定《武鸣县“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八个一”工作模式,提出“334”分类指导等重大举措,使农村环境、生态文明,以及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创新思路 提出“334”分步提升目标
目前,武鸣县虽然基本完成了通村、通屯道路的硬化建设,但在村屯巷道的硬化建设方面,还有40%的村屯基础设施落后,巷道没有硬化,成为制约“清洁乡村”活动的一块“短板”。
为了加快推进“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工作,武鸣县于2013年9月提出“334”分类指导分步提升目标。其中:30%的示范村在巷道全部硬化,基础设施良好的情况下,随时随地保持干净整洁;30%的一般村,在巷道基本硬化的情况下,2014年要打造成为示范点;其余40%的较差村,2014年要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加强村屯巷道硬化。
2013年12月15日,武鸣县启动了“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334”道路硬化一期工程。武鸣县多渠道筹措资金,采用县财政补助70%、群众出资30%的方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集资,义务投工投劳,加快第一期50个自然屯的巷道硬化建设,预计在春节前全部完工。
因地制宜
“八个一”推行美丽建设
武鸣县本着因地制宜和长效易行的原则,建立起了“清洁乡村”的“八个一”模式:进行一次大扫除、建设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保洁员、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制定一套《村规民约》、建设一个焚烧炉、建立一支攻坚队伍、组织一支宣传队伍。
对于各个乡镇来说,如何处理大量的农村垃圾,成了首要之急。很多地方提出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思路,然而对很多边远的村屯来说,长距离地运送垃圾需要投出大量的成本。武鸣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了一条符合广大农村实际、简便易行的“屯收村运村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要做到垃圾不出村,就必须建造垃圾焚烧炉。
在“八个一”中提到的“焚烧炉”就是实行焚烧处理的关键。在以往,焚烧炉的选址一直备受争议,居民们大多不愿将垃圾焚烧炉建在自家屋旁,但如果远离村庄,又不方便居民倾倒,此外,建造焚烧炉的费用也是不小的问题。
武鸣县环卫站副站长梁光文自主创新,研制出移动式铁皮垃圾焚烧炉,这种焚烧炉共分为烘干区、除尘除臭区和燃烧区,具有生产运输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制造成本低、运转成本低、使用效果好等特点。成功解决了垃圾处理中的多个难题。
目前,武鸣县为120个村配备了移动式铁皮垃圾焚烧炉,基本上做到了“垃圾不出村”。
山歌小品
文艺形式普及清洁理念
25日,记者来到城厢镇红岭社区,虽然正是周末,社区书记陆照芳却一刻都没有闲着,他正在忙着对自己创作的山歌小品剧本《美丽乡村 改掉陋习》做最后的修改。
“这个小品讲述的是老陆一家人在活动开展之初,并没有认真参与。主人公老陆被从天而降的垃圾砸中,经过多方找寻,才发现是自家人扔的垃圾。了解到危害后,一家人转变了思想。” 陆照芳说,这个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者是用山歌“唱”出台词,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村民接受。
据了解,武鸣县在开展“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行动之初就意识到,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居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行动落实和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据武鸣县副县长、“美丽办”主任石岩介绍,除了常规地进行开展动员大会、印发宣传材料,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大行动的普及外,武鸣县创编了一批以“清洁乡村”为主题的文艺节目,组织县文体局和县内30多个民间艺术团,分赴各镇、村(社区)巡演,用歌曲、小品、有奖问答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清洁乡村的活动意义。
清洁乡村
村民思想转变
地点 :马头镇四明村板亨屯、府城镇永共村老杨屯
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老旧泥房
武鸣县马头镇四明村板亨屯原本有很多破烂低矮的泥房和空心房,这些房子没有规划,四处搭建,影响屯里的村容村貌。为改善村屯环境,屯里决定把老泥房统一推倒铺平。经过村里党员干部劝导,并以身作则,打动了村民的心,村民由抵触到主动配合,纷纷将自家的泥房进行无偿拆除。
25日,记者在板亨屯看到,宽敞漂亮的新楼房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水泥铺设的村道和坡道遍布村落,15盏太阳能路灯正在架设……“过去屯里到处是破烂低矮的泥房和空心房,没有一条水泥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猪圈、牛栏臭气熏天。而现在,我们有了水泥路,有了漂亮楼房,特别是村里架设了路灯,更是方便了我们出行。”村民张启堂笑着说。
据了解,建新拆旧是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改善村屯环境,村党员干部决定将村里所有的老泥房、空心房统一进行推倒铺平。这个决定刚开始遭到村民抵触,认为这些房子是自己的祖屋,不能随便拆除。特别是村副主任张华斌的父亲更是激动,说如果推倒自家的老房,就决不原谅自己的儿子。面对这样的局面,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耐心做村民的工作。张华斌对父亲解释,自己是党员,如果不起带头作用,又怎么能够让群众接受。经过多次劝说,终于做通了父亲的工作,同意将自家的旧房拆除。
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村民放下了抵触心理,纷纷配合将自家的老旧泥房进行无偿拆除。短短20天,在机械协助的情况下,村民自发组成了拆除队、捡瓦队、搬运队及后勤保障队的作业队伍,将村里的63间泥房和空心房全部统一推倒铺平。
屯长张华儒介绍,在“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屯里投入大量资金,硬化道路1800多米,绿化面积2500多平方米,修建了球场、戏台等文化娱乐设施,并架设了15盏太阳能路灯,彻底改变了村屯面貌。
村民主动砍果树让出“羊村”道路
南都高速公路府城出口的右边,有一片色彩明亮的建筑群,黄房红瓦掩映在绿树之中,沿着路边一条水泥路进去,整个村落就豁然出现在眼前,如同乡间的世外桃源,这里便是府城镇永共村的老杨屯。因为全村人都姓杨,因此,乡亲们打趣称自己居住在“羊村”里。
今年53岁的队长杨军兴最近一直忙着帮村里人建房子,这个被大家推选出来,并没有任何工资的“羊村村长”,却为了屯里村民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花白了头发,沾满了泥土的粗糙双手长满了口子和老茧。走在环屯路上,杨军兴说,自己之前怎么也没有想到,可以在如此平坦的路上,用双脚去丈量整个村子。据了解,以前的老杨屯没有规划,也没有水泥路,别说围着村子走一圈,甚至连通往外边的唯一道路也是一条村民用脚踩出来的田间小径,村民骑车经过时摔跤是常事。
2006年,屯里也搞起了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对村里的道路进行硬化。虽然硬化道路是件好事,但是还是有不少村民不乐意,因为村子里没有规划,如果想修出又宽阔又平坦的道路,必定会改变以前的布局。得到这一消息,村里的一位老党员队长为了让乡亲们早点走上水泥路,不顾已经挂果的果树,率先让出自己的果园,砍掉果树。看到老队长如此,乡亲们也一个跟一个,把多出来的围墙收回去,还有村里的“致富能人”也推掉了挡路的两层猪栏……目前,村里已经修好了13条巷道,屯里的房前屋后都做到了硬化,其中10条路都可以自由进出小轿车。路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接下来还要给大家住得舒坦。为此,村里又进行统一规划,政府补助一部分,村里集资一部分给大家盖新房子。
在屯里,可以看到,每家门前除了宣传画和村规民约,还有一个名字牌。“如果自家门前都不干净就丢人了。”杨军兴笑着说,如今,村民的居住环境变好了,不仅有了“农家书屋”和健身器材,也要有好的卫生习惯。屯里的57户人被分作三组轮流打扫卫生,每天一早就派出代表对村里进行打扫,垃圾按类倾倒,建立垃圾焚烧炉。
不甘落后的杨军兴曾悄悄到隔壁屯“取经”,他说希望以后能转变生产方式,让村民真正过上“美丽新农村,幸福老杨屯”的生活。
清洁乡村
农村环境改善
地点 :陆斡镇仁合村韦朝屯
宁武镇新甫村下兰屯
太平镇林渌村下岜屯
家家户户装上沼气池
“现在天天都用沼气煮饭烧菜,非常方便。”1月25日下午,武鸣县陆斡镇仁合村韦朝屯韦光流老人笑呵呵地说。沼气池在该屯家家户户都能看到,主要用于厨房和电灯。人畜的粪便被合理利用起来,既环保又便捷。此外,村民每年投票选出卫生做得最好的家庭。
一打开沼气开关,打火机一点,“蹦”的一声,青红的火焰燃起来,随时能煮饭、烧菜,韦光流连连夸这个沼气设备给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的活动中,该屯集中改造猪牛栏,沼气池入户率达95%,通过规划改造新村,完成了巷道、排水沟、厕所、沼气、绿化、梅花灯基础设施建设。
韦允庭老人家里、房前屋后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环境好,燕子在大厅里筑起了巢。韦允庭的家人在巢下放了一块纸板,防止燕子的粪便掉下来污染地面。不久前,中共陆斡镇委员会、陆斡镇人民政府为韦允庭一家颁发了“十星级文明户”。陆斡镇副镇长邓生岳说,每年,全村人进行投票,票选出他们认为卫生做得最好的家庭,以此评选出“三星级清洁文明户”、“十星级文明户”等。这些荣誉在精神上鼓舞村民爱护环境卫生。
“你看,牛养在那一头,和人居住地隔开来。”邓生岳指着牲畜集中点告诉记者,这个办法将更加能保持乡村的美观、整洁。目前,该屯有专职保洁员负责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干净清洁,道路平整畅通,人有厕、牛有栏、猪有圈,实现人畜分离。
此外,全屯统一进行规划,进行道路建设和住宅建设。全屯将旧村变成生态新村,村庄进行美化、绿化,绿化率达到85%以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结构,把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成龙眼、芒果等名特优品种种植村庄,引导农民走持续发展的“养殖—沼气—果树”的生态模式之路,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建成环境优美的“绿色家园”。
群众编“清洁歌”唱出美丽乡村
“无机垃圾要焚烧,厨余垃圾做肥料,建设垃圾填埋掉,卫生整洁环境……”这是位于武鸣县宁武镇新甫村下兰屯村口的“美丽乡村”公告栏上通过山歌形式编写的一首“清洁歌”。武鸣县是山歌之乡,在下兰屯能歌会唱的群众不少,而且该村里还出了一个最美歌王。该屯通过山歌宣传美丽乡村,使得“畅通整洁有序大行动”深入人心。
干净整洁水泥道上难见纸屑,道路旁边绿化带剪得方正整齐,每隔10来米便竖着一根太阳能路灯杆,别认为这是城市道路,走进武鸣县宁武镇新甫村下兰屯,不时看到有群众自觉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听到山歌萦绕,细听这歌词里唱的都是宣传美丽乡村的内容。“生活变好了,也要把清洁卫生搞好,美丽我们家乡……”有着“美丽歌王”之誉的韦生肃是下兰屯人。他说,开展大行动以来,在村委的组织下,他和村里的几名山歌爱好者把宣传美丽乡村的山歌编成节目在屯里进行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宣传美丽乡村,得到大家的欢迎和接受。韦生肃还参加了2013年武鸣县的山歌大赛,获得了“美丽歌王”的称号。
“村民主动清洁村道垃圾,除杂草修剪绿化带。”宁武镇新甫村党支部书记梁华山告诉记者,下兰屯不仅有“清洁歌”,由于清洁工程宣传得力,该屯还立了下兰屯清洁乡村理事会,制定了《下兰屯环境卫生村民公约》,还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与清洁乡村活动结合起来,动员全屯村民积极参与评比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目前,家家户户都配备了一个日常垃圾桶,每户自觉清理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屯里建有一个标准垃圾池,并在指定地点放置了4个手推式垃圾箱,每月组织村民开展一次集中清扫活动,村道变亮变美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百亩西红柿装点“火红”生活
眼下,正是武鸣县太平镇林渌村下岜屯西红柿成长的季节,近百亩的西红柿一眼望去硕果累累,丰收喜人。25日下午,下岜屯65岁的老党员卢建生坐在村口的休闲小广场上,望着屯里干净的屯道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笑着说:“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每天出来扫扫地,累点也值得。”
下岜屯位于武鸣县东部,距离武鸣县城20公里,全村只有34户村民,人口162人。一走进村口,一个漂亮的小广场映入眼帘,种满了各色果树以及绿化树,一条水泥铺成的屯道,向各家各户延伸,干净而整洁。“清洁乡村”之风,让这个小村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卢建生腿脚有些不便,但即便如此,每天早上,他都会拿着一把扫帚出来,将该屯的屯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最少保洁三次。“我们说帮他扫,让他别这么辛苦,他不干。”63岁的村民黄桂新说,卢建生觉得将屯道扫干净是他的职责,每次看到干净的路面,他就特别高兴。
五年来每天坚持清扫村屯道路,卢建生已经扫坏了30多把扫帚,但看到下岜屯焕然一新的面貌,他扫得比以前更加起劲了。卢建生说,屯道铺成水泥路,村里的绿化搞好了,路灯等硬件设施也安装好了,屯内的卫生也要跟上。
小小的下岜屯,村民清洁意识都非常高。林渌村副主任李敏告诉记者,该屯1公里的屯道,只靠政府提供的6吨水泥,45天就铺起来了。村里男女老少齐齐出人出力,力气大的壮男就专门负责上山打石头、挑石头,力气小的妇女就负责捡石头、铺石头,连村里80岁的刘家荣奶奶也加入了铺路的队伍,每天挑水淋路。
村民齐心协力将屯道铺好后,下岜屯村民又通过自筹和政府补助的方式,种植了152棵绿化树、198平方米的草皮,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中心广场、篮球场,垃圾定点焚烧,人畜分离。每天村民闲暇时在广场上玩牌对弈,或闲话家长,一派和谐的新气象。
如今,下岜屯人种起近百亩的西红柿,林渌牌西红柿远销区内外,亩产收入上万元。火红的西红柿,将村民的生活也搞得红红火火,先后盖起来了24栋新楼房。村民李锋说,自从清洁乡村活动开展后,下岜屯面貌越来越美,到3、4月西红柿成熟的季节,整个村庄火红一片,更加漂亮。村民还可以发展农家乐、办西红柿采摘节,吸引八方游客来下岜屯参观旅游,村民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梁静 实习生 赵菲儿 通讯员 梁秀薇)刷信用卡时爽快,但当还钱时,潘女士却是无力偿还。因无法偿还银行的6.8334万元,其行为被认定为恶意透支。日前,江南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以信用卡诈骗罪,判...
武鸣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鸣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