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严肃查办案件为抓手,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形成作风建设常态化。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涉及违反八项规定精神信访举报381件(次),立案37件,结案3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人,通过查办案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0多万元,为提升南宁首位度提供了坚强的作风纪律保证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查办案件
保持高压态势
查办案件是推动形成作风建设常态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自治区纪委关于“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突出执纪监督和查办案件的主责主业,做到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聚焦主业不散光、不走神、不跑偏。
一是强化办案力量。进一步充实配强一线办案人员,市、县(区)纪检监察机关一线办案人员配备比例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二是强化办案能力。着力提高作风方面案件的初核、调查取证、组织协调能力,快速查办了市中心血站用公款购买月饼票等多起作风方面案件。三是强化联动办案。形成市县乡联动办案、纪检组联动办案、纪工委联动办案机制,将全市各县区纪委、开发区纪工委和市直派驻机构纪检组整合为一体,深挖扩线,追根溯源。如在查处武鸣县交通运输局路政所作风案件中,市县联动既查作风案件,又挖出更深层次的腐败案。四是强化组织协调。切实加强与检察、审计、财政、外事等部门的联系,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如在查处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多次违规组织人员公款出国培训案件中,通过协调组织人事、外事、财政等部门,及时掌握相关法规制度,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加强渠道畅通
拓宽线索来源
查办作风方面案件,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一是从信访举报找线索。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箱、举报电子邮箱、举报网站,方便群众举报。二是从专项巡查找线索。成立巡查组,由市纪委监察局领导带队,不定期对县区、开发区、市直单位作风建设开展专项巡查。各县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不定期对乡镇、县直单位作风建设开展专项巡查。三是从明察暗访找线索。注重从党风政风监督检查中发现案件线索,尤其是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和新学期开学等重要时段,加强明察暗访,从中发现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线索。四是从网络舆情找线索。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通过网络舆情线索查办了市直某单位党组成员公车私用等案件。
加强警示教育
提升办案效果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一是会议警示。今年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正风肃纪警示教育大会。会议通报了南宁市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及违反会议纪律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观看了市纪委督查组对南宁市机关作风进行明察暗访,以及对有关会议会风会纪情况进行督查的影像资料,对党员干部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二是通报警示。对经查实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第一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曝光。2013年以来,共印发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5期,对12个单位、34名党员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形成了警示、震慑效应。三是约谈警示。去年5月31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雷永达就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情况集体约谈各县区和市直单位负责人,要求以严明的纪律推动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四是曝光警示。在《南宁日报》、南宁电视台和南宁纪检监察网分别设立曝光台,曝光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公车私用等作风方面案件,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影响长远的整体效应。
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长效机制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严肃查办案件,从源头上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再上升到机制高度和制度层面研究对策,不断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积极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针对共性问题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作风方面典型案件,注重从源头上找发案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本之策,不断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扩大办案综合效应。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对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办法》,明确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以及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要求。二是针对个性问题建立教育引导制度。认真分析发案原因,查找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教育引导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规范作用,有效地推进作风建设。三是针对薄弱环节建立约束管理制度,着重从源头防范,完善各项措施。如各单位建立完善了公务用车节假日定点停放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公车私用行为。
本报通讯员廖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芸芳)为加大拒毒宣传教育力度,近日,武鸣县法院邀请武鸣县实验学校200名学生,走进马某某贩卖毒品一案的庭审现场。从法庭调查、法庭质证、法庭辩论到被告人的最后陈述,给学生们上了一堂...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