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本报记者 秦 雯 文/图
题记
每逢周日,南宁市周边地区的平话山歌爱好者便自发聚集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的新秀公园赶歌圩,池塘边、大树下,歌手们三五成群,围观群众近千人,歌声山鸣谷应……作为民间歌圩活动从乡村走入城市的典型代表,南宁西乡塘歌圩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仍保持着原生态的歌圩特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抹亮色,也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快乐。
9月6日,日正当空,南宁新秀公园里便热闹起来,大大小小数十个“演艺”小团体,或唱平话山歌、壮话山歌,或表演师公戏,或唱粤剧……你来我往,此起彼伏。旁边的观众团团围坐,一曲毕了,不时有掌声响起。
家住南宁市大沙田的陆阿伯每个周日会花2元钱坐公交车来到新秀公园赶歌圩。歌圩大概从中午12时开始至下午6时左右散场,年近古稀的陆阿伯常常带上干粮和水,在这消磨大半天的时光。与陆阿伯一样,公园里的听众大多已年过半百,而平话山歌的歌手们大多来自南宁市周边的三塘、江西、沙井、石埠、那洪、安吉等乡镇村屯,人们聚集在一起,你唱我听,在熟悉的乡音里回忆往昔。
平话是南宁一种特殊的地方汉语方言,是中国汉语十大方言之一。这种存在于南宁市周边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平话山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的文化形式。平话山歌属单声部民歌,富有韵律,是古民歌的一种,在形式上有七言家、家信(家书)两种。南宁平话人把平话民歌视作他们的文化食粮,口口相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广西约有300万人使用平话,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会唱平话山歌的歌手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村民,而随着他们迁入城市定居,平话山歌的传承也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40多岁的莫若珍在一众头发花白的平话山歌手里颇为显眼。作为平话山歌和平话师公戏传承人的她,在这里有着不少热情的粉丝,每次歌毕,粉丝们不时送上凉粽、凉茶表达对她的喜爱。谈起自己热爱的平话山歌,这位朴素的农家妇女滔滔不绝:“我文化水平不高,从小就听外婆和父母唱歌,知道唱歌就是要依韵,我们说‘灯草不离芯,芭蕉不离梳,甘蔗不离田\’,你来我往,你唱我答,就对起来了。”莫若珍说,自己每周日都会来这赶歌圩,这里有很多爱唱山歌、爱听山歌的人。“很多老人家走不动了,就让孩子带着自己来,说‘来了这里就开心了,人也会长寿\’。”
据考证,以西乡塘区石埠为中心的壮族先民集市,在唐代前就已形成了歌圩。以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九月初九这两天,西乡塘村落的男女青年,甚至周边的邕宁区、良庆区、武鸣县等地的男女青年,为了选择意中人,三五成群汇聚到石埠、安吉、心圩、富德、桥板赶歌圩,活动一般持续三天三夜才结束。西乡塘歌圩活动延续至今,从分散到各个点赶歌圩到如今都集中在南宁新秀公园演唱,时间也从每年两次到每周一次。
一直关注西乡塘歌圩的南宁市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梁肇佐认为:“西乡塘歌圩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歌圩活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是南宁城市歌圩的典范。”那么,作为城市歌圩的典型代表,西乡塘歌圩与传统歌圩又有什么区别呢?梁肇佐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传统歌圩的民俗活动如斗鸡、抢花炮等由于场地限制,在现代城市歌圩往往不开展了,而是以对唱山歌和师公戏表演为主。而随着时代发展,师公戏也已经从最初的娱神转为娱人,配有音乐,锣鼓伴奏,融入了不少现代文化元素,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西乡塘歌圩是民歌融入南宁百姓生活、融入热爱民歌的歌者生命的体现,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有着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建设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爱歌的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武鸣讯(记者/曾永联通讯员/张华勇)今年的香蕉收获时节,武鸣县锣圩镇15万亩香蕉园不再出现垃圾乱扔、塑料乱堆的现象,往年成片的“白色污染”消失了。锣圩镇是香蕉大镇,往年,在香蕉收获过程中,很多蕉...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