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任朗
2013年以来,南宁市紧紧围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总体目标,以“钉钉子精神”保持思想不松、镜头不换、力度不减;结合实际,加强谋划,精心组织,多措并举,以“三清洁”和“三化”专项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活动,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打造特色亮点,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重点打造、全面推进、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为“宜居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个注重”带来乡村生态巨变
2013年以来,南宁市以“五大行动”(即“三清洁”综合整治大行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行动、生态型经济发展大行动、转作风树新风大行动、清洁管理体系建设大行动)和“八项工作”(即开展“三清洁”专项活动、抓好铁路沿线和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强化城市整洁畅通有序管理、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严格督查问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载体,有效推动了“清洁乡村”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为“生态乡村”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整治乡村环境新提升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期间,南宁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清(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两建(建立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一改(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三提升(提升乡村规划水平、提升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等专项行动,确保实现乡村环境有效治理。
同时,组织开展“一保(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两治(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清理(污染水体清理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全面开展乡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组织开展清捡田间农业废弃物、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创建清洁田园示范点等专项行动,并以规模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开展“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组织实施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四清、一建、二化”(即对辖区内铁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垃圾、杂物、违章搭建、违章广告张挂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配建沿线城乡基础设施,实现铁路沿线及村屯绿化、房屋风貌特色化);组织开展以“美化乡村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四清理四整治”攻坚行动,不断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成效。
2013年至2016年底,全市“清洁田园”专项活动累计清捡田园面积803万多亩,回收农药瓶619万多个,清捡秧盘、薄膜等废弃物5143吨,培训农业清洁生产技术250.709万人次,清洁技术推广面积2456万多亩;“清洁家园”专项活动累计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11万多次,清运处理农村垃圾362万多吨,新增垃圾中转站62座,垃圾清运车3887辆,配备垃圾收集箱(桶)51万多个;“清洁水源”专项活动累计清理、取缔影响水源地各类污染源、排污口651个,清理小溪(河)流、沟渠、池塘14.7万处,水体垃圾及畜禽尸体7.3万吨,建设水源地隔离防护、人饮安全措施712项。
重配套乡村环境更清洁
南宁市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三大会战”为抓手,逐步完善乡村环卫基础设施,推动农作物秸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产业化和市场化,切实解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重点难点问题。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建设完成13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38套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258座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个乡镇片区(或边远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全市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南宁市大力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两年攻坚行动,今年全力推进123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心项目建设(其中镇级34个、村级89个),实现100%的乡镇(街道)有垃圾转运或处理设施,90%的村屯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重群众生态乡村人人建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期间,南宁市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出台《“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1+6群众工作法》等文件,在宣传教育、制度管理、奖励惩罚等方面引导群众积极加入乡村建设活动中来。同时,采取项目倾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开展各种“美丽”系列评比、制定清洁乡村村规民约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让群众在“清洁乡村”活动中获得实惠。
另外,南宁市还积极推进“一组两会”村民协商自治机制,对涉及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道路硬化、户型改造、乡村建设等大事都由“一组两会”开会决定,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失信惩戒等制度也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施,切实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作用。
重服务生态建设有干部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期间,南宁市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具体实施项目建设和推进重点工作的能动性,深化城管、交警、食药、工商、街道和乡镇等单位联合巡查、综合执法,加大县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将执法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美丽南宁”乡村建设工作目标专项考评范围,逐步实现综合执法向乡镇延伸,切实推动乡村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
同时,南宁市建立了市、县、乡领导“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工作队联系制度,并选派3608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形成领导干部、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大宣讲、大走访、大调研”的指导服务机制,在田间地头听民声,在农家庭院解民忧蔚然成风。
重机制生态乡村管出来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期间,南宁市狠抓《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的贯彻落实,将乡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清洁乡村”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乡村保洁队伍,制定实施环境卫生村规民约,明确保洁费收缴制度和“三清洁”技术服务指导机制,构建乡村清洁管理体系。
为此,南宁市先后制定了《清洁乡村管理制度》《保洁员工作责任》等规章制度,规范村镇保洁队伍建设。组建清洁乡村村民理事会,负责保洁费收缴和管理,并将保洁费收缴写入村规民约,保障保洁员行使权利和履行工作职责。
同时,在全市各乡镇组建一支环境卫生保洁巡查整治队,实现卫生保洁全覆盖、无盲角。另外,还在每个乡镇配备5名以上环卫工人,村屯按照每300人配一名保洁员的比例配备保洁员,目前,全市96.73%的自然村屯均配备了保洁员,村屯保洁员达1.2万多人。
重难题生态建设有专家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南宁市组建了“三清洁”专家团队,聘请区内外专家学者成立农村垃圾技术指导组,负责总结提升和推广应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下乡指导。为此,南宁市先后印发《南宁市“清洁家园”专项活动技术指导意见》《南宁市“清洁水源”专项活动技术指导细则》《南宁市“清洁田园”专项活动十大工程和十大主推技术》等技术方案,探索并推广武鸣县“八个一”、横县“石井做法”、上林县乔贤镇“8村4点”片区垃圾处理等适合农村使用、简便易行、低成本的垃圾处理模式。
在探索中,南宁市还建立了“村收—镇运—(片区)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新模式,有效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六个狠抓”促生态乡村建设全面推进
南宁市围绕自治区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部署,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三化”专项活动和农村住宅建设管理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打造特色亮点推动,以“六个狠抓”有力举措,创“六个新”明显成效,营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抓引领生态家园新面貌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把美丽乡村建设、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让生态环境永驻家园,让农民留得住,让城里人愿意来。南宁市先后完成《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南宁市2016—2020年村屯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南宁市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南宁市国际都市休闲旅游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市15个县区(开发区)编制完成了镇村建设体系规划,50户以上的村屯规划编制覆盖率100%,全部村屯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60%。
抓“三化”生态建设新成果
2015年以来,南宁市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扎实开展绿化美化、饮水安全保障、道路硬化等工作。“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完成908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建设和1.0378万个一般村屯绿化项目建设,农村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建设完成557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和34个“饮水净化”示范项目,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全部完成,完成市本级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通屯道路、水库移民道路、屯内道路硬化1965.45公里,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88%。
抓产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南宁市全面实施“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刘圩香芋”“那楼淮山”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南宁香蕉”被授予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16年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
2016年,全市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9亿元、415.6亿元、11397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4家、新增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80家、新增1219家,家庭农场648家、新增217家,新建12个市(县)级和103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其中,宾阳县“古辣香米”等5个示范区获认定为第三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抓融合生态旅游新发展
坚持农旅融合发展,突出特色,创新机制,促进乡村休闲旅游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兴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和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科学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2016年,全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4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48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园区)4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共137家,新增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上林县成功获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旅游业蓬勃发展。
抓亮点生态示范新拓展
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南宁市着力在“求特色、创精品”上下功夫,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在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富有代表性的村屯推进重点区域建设,打造了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31个,生态综合示范区(带)12个,生态示范的成功打造已成为对外展示南宁市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同时,南宁市还深入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做好对古村落和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打造了53个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和32个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着力打造了13个市级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在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后,再于今年全面启动自治区级37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屯项目建设。
另外,南宁市还开展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推进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12475户。同时,加大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和示范创建工作力度,2015年和2016年分别完成了36个、27个乡镇圩亭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打造了一批包括“十佳农贸市场”在内的规范化农贸市场。培育创建了200个 “绿色村屯”,有110个村屯被评为广西“绿色村屯”,14个村屯被评为2016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
抓引导生态文明新提升
南宁市将“生态乡村”活动与生态文明创建同步推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美起来,先后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最美人物”“最美庭院”“美丽大嫂”和“美丽南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通过“生态乡村·青年先行”、“生态乡村·志愿环保”、“生态乡村·绿色骑行”、喜看家乡新变化等系列主题活动。
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底,全市共评出各级各类“星级文明户”33181户,其中市级“十星级文明户”986户;新建成134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2个乡镇文化站所有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开展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2500多场、送百戏下乡演出200场,扶持百支村屯社区文艺队演出2915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821场。
新闻推荐
干净整洁的街道,通畅有序的车流,美丽迷人的景观……去年以来,武鸣区坚持建管并重加快城市建设,打造靓丽城区。推进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武鸣区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标营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