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秋瑾 马越文/图
“我的产业能顺利做大做强,得益于内江市虾蟹亿元工程项目的实施。”这位来自上海的业主胡平,在隆昌县响石镇群乐村建起了2500亩养殖基地,养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苗种、大闸蟹等,实现产值1亿元,成为四川最大的虾蟹养殖基地。
9月26日,记者走进群乐村,一幅城市化的农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民居依山傍水风景宜人,产业基础实力雄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一堵围墙上的八个大字“天然环境,田园风情”更加诠释了这里的意蕴。
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荒地,它的改变还得从一位上海人说起。
2009年10月,上海人胡平来到内江创业。在群乐村的一处田埂上,看着周围的天然环境,一个梦想在他的脑海中产生:“我要把这里打造成集聚田园风格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胡平雄心勃勃。
群乐村属于丘陵地带,长年缺水,如果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所要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内江市水务、农业等部门从水源、项目、技术上给予了胡平大力支持,并启动了“内江市虾蟹亿元工程”,一次又一次地帮他渡过了难关。“隆昌今年旱情严重,我的虾、蟹都快干死了,但内江的水务等部门从古宇湖调来了10万方水,解了燃眉之急。我的虾、蟹又活过来了!”胡平感激地说。
“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不仅资金投入大,而且风险也大。”胡平说,各种困难没有阻挡胡平创业的步伐。先后完成了道路、围墙、“防逃墙”(防止虾蟹逃离)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胡平的资金投入已达8500万元,并带动5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人年收入达到1万元。“3年后,养殖基地将带动500余人就业。”胡平信心十足地说:“成功属于定好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人,做足细节才能做好更大的事。”
新闻推荐
日前,隆昌县高产攻关水稻田块通过省、市、县专家组验收,最高亩产达370.1公斤,比2012年创造的川东南最高亩产纪录339.1公斤提高了31公斤;同田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达1172.8公斤,比2010年创造的四川...
隆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