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忠福
实习生朱怡雨文/图
隆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今年来,无论在完善基础设施、鼓励全民参与,重塑优美硬环境上,还是在探索创新,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狠抓重点,注重细节,从基层入手,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极大地改变了综合环境,在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0月18日,省文明城市考核测评组莅临隆昌,通过听取汇报、材料审核、现场查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考评组对隆昌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考核测评。组长王利华肯定道,“隆昌县城市建设有历史、有品位;城镇市民有素质、有文化;文明创建有力度、有成效。”
重塑硬环境
建设美丽隆昌
今年2月27日,隆昌县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卫生县城。在四川众多县城中,仅评选了18个,内江市仅隆昌县获此殊荣。
卫生环境,隆昌值得炫耀。但是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沉浸在荣耀当中,而是脚踏实地,针对实际,查漏补缺。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县长任指挥长,分管领导具体牵头负责,所有县级部门、相关乡镇(街道)为成员的创建指挥部,组建了“一办十组”的推进机构,实行“一把手”工程,印发了《创建任务分解表》,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创建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围绕“三重点”“三关键”“三保障”落实创建工作。
打造硬环境,隆昌县从市容环境、城区风貌、建筑布局等方面入手,赋予县城别样的文明气息——
10月15日,几名工人正在隆泸大道上栽植绿化树。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检查,发现城区有部分绿化树出现病变、枯死等情况,连续几天安排60多名工人进行绿化树更新工作,完成3000多株香樟等绿化植物的栽种。而这只是重塑硬环境的一个小片段。
全县启动了入城线景观打造、城市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环卫设施更新等项目,大桥、路边有了五彩斑斓的花木映衬,白改黑工程让道路“穿上”黑色“夹克”,华丽又威严。旧城改造大刀阔斧,致力于黑化、亮化、绿化等“三化一改造”提升工程,让棚户区一经“整容”真的“容光焕发”,背街小巷“改头换面”变成“光明大道”,城市有了新形象。
新城建设无疑是隆昌县委、县政府辛勤劳动最厚重的一笔,领导班子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推进,突出路网、公建设施建设,结合城市需求,跟进配套设施,形成了新城核心区“三横两纵半环”道路4公里路网,建设“三校五馆一中心”(三校,即: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莲峰小学和莲峰幼儿园;五馆,即:图书馆、档案馆、影剧中心、科技馆、城市展览馆;一中心,即:西区购物中心),新城建设核心区项目共112个,总投资131.6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55.98亿元。预计到年底城市建设将有更大的发展变化。
提升软实力
亮出文明新名片
相比硬环境而言,软实力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指数。无论是政务、法制、市场、城乡环境,还是民生建设上,隆昌县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都得到了群众的见证。
10月26日,隆昌县响石镇乡村学校少年宫。
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在“翰墨斋”练习书法,在“E度空间”掌握电脑知识,在“彩虹原色”与画笔“作战”……全县建有乡村学校少年宫17座,已实现全覆盖,成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县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文明新阵地的搭建,让青少年有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文明在无形中浸润进青少年心中。
农村如此,城里为青少年营造的健康成长文化环境更是丰富多彩。
开展了“书香校园”、“中华经典诵读”, 争当文明教师、文明学生“两创两争”, 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等一系列活动,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针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建成标准化青少年心理辅导室15个,让青少年有了“心灵之窗”; 无论是社会治安防控还是大院长制,隆昌县在创新社会管理上屡出新招。10月9日,记者来到古湖街道大东街社区创新设立的绿色网吧,这是一间专门为未成年人打造的绿色上网平台。“绿色网吧”的出现,净化了网络环境,也让数万名家长的心有了着落。
与此同时,丰富成年人的文化生活也得以兼顾。“与文明同行”的文艺展演就是让老百姓自导自演,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饱尝精神文化“大餐”,共享文明之乐。
实现全城文明,鼓励全民参与。走在隆昌的街头小巷,总能看见志愿者在斑马线外引导行人;东门广场上,学生志愿者手拿宣传单,搀扶老人谨防地面光滑摔倒……“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志愿者随处可见,隆昌已是一个‘施善\’之城。”县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全县组建了34支志愿服务大队,建设16个社区标准化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政务服务“四项承诺”张贴在大厅醒目位置。在内江做服装生意的董东打算在隆昌开一家分店,他告诉记者:“两个月前,我办理一些注册业务,楼梯处、窗口上都明确了具体手续的流程和地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很友善,手续办得流畅轻松。”
隆昌县已实现政务服务中心“一条龙”服务,可以集中办理公共服务事项。
在加强民生建设上,隆昌县在就业服务、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养老金等方面的补助都有所提高,群众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浪潮中享受惠民的福利。
正如县委副书记、县长尹忠所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绝不只是为了拿一块牌子,而是要通过创建,切实加强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真正使隆昌县的竞争力增强。”
一系列措施的完善,隆昌县逐步提高的软实力已如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值得展示。县城也因吹起文明之风而更加有魅力。
提高综合力
宜居生态显初效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隆昌县采取的“软硬兼施”,其成效到底如何,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招商引资的进度是有力凭证。
宜居,毋庸置疑。拔地而起的高楼如雨后春笋,“霸占”了西区的大部分区域。西湖逸品、西湖国际、观岭国际楼盘依托莲峰公园、白庙子生态湿地呈“一”字型排开。新城目前已有近17万人搬入,到2020年,新城将吸纳50万人。
“以后万隆桥以西建好,整个湿地公园就完美了。”在白庙子生态湿地公园散步的刘慧群说:“路网通达,设施完善,公共绿化覆盖率高,隆昌居民很享受。”
如果说新城让人满意不足为奇,那么旧城的变化会让你惊喜。
隆泸大院,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老旧院落,日前,记者刚踏进院子,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绿化进了院坝,旧家具有了“归宿”,一群老人坐在门口藤椅上闲聊院子的变化。“我们老来享福,环境好了,真是夕阳红呀!”老人自豪地说。
创建工作从基层入手,隆昌县把基层单位作为创建的突破口,不断创新社会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响市镇、古湖街道春光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达到4个,省级文明单位12个,省级文明村镇3个。
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姓安居乐业;文明“嵌”进县城的每一个细胞中,吸引着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上半年成功引进了中铁重工集团西南产业园、旺旺集团西南生产基地2个投资上10亿元和中国长安汽车构件产业园1个投资上5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县到位市外资金63.35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56.31亿元;新签约项目52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39个。
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力,助推经济实力增强。今年上半年,隆昌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增速39.5%,完成目标进度及增速居全市第一位;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9.2%;增加值54亿元,同比增长11.4%。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不是党委政府的形象工程,而是深得人心的民生工程;绝非单方面的政府行为,而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工程。”县委书记张勇表示,要把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省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为内江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实习生杨彩红)11月2日下午,“四川农信”杯内江市第四届运动会落下帷幕。副市长陈朗,市政协副主席、大会组委会副主任黄忠出席闭幕式。内江市运动会每四年一届,市第四届运动会赛事于10月1...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