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宋刚退伍回到南华村,率先在村里搞起运输,办起预制厂。看着宋刚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人把自己致富的梦想也“交”给了他:1996年,宋刚当选村主任;2003年,他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自此,宋刚支书、主任“一肩挑”,这一挑就是10年,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在村民眼里——
◇本报实习生徐艳梅张小丽 文/图
多方筹集资金,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那就这样把方案定下来。明天就拉线,把土地丈量好,每户签字确认后就动工……”12月17日下午两点过,隆昌县黄家镇南华村3组陈家大院前一片热闹,宋刚和几名村民正在各家菜园里比比划划,议着新公路的走向问题。
这里是南华村3组和4组交界地段。由于鱼塘多、土地难协调等原因,这里的7户村民至今未享受到“公路通到家门口”的待遇。为了满足村民的期盼,宋刚多次协调,当天终于把修路的方案定了下来。
作为受益者的村民王绍英格外高兴,她说:“多亏了宋支书!”
其他村民也积极响应:村民陈正先在计划占用的田里收割长得正旺的青菜;村民陈大贵在劝说自己的母亲让出土地;被占地最多的养鱼大户唐贤坤,在跟宋刚一阵“闲聊”之后,也在用地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只是宋刚为村里办的实事之一。
仅在2008年,宋刚就自筹资金6000多元,为村里一段公路铺设油渣0.5公里;投入资金5万多元,修建通组公路2.2公里;通过组织一事一议,他个人拿出1500元,加上其他村民筹集的资金,在3个组铺设预制板1.5公里。目前,该村已实现了公路“组组通”。
此外,针对本村水利设施薄弱问题,他还筹资完成了石砌化塘坎6根、砖砌化田坎1800米。
过去,村里党员没有活动阵地,他多方筹资,规范了村办公场所,并购置了电脑等设备和图书800多册,增设了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为党员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强化为民服务
为方便群众办事,自2003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后,宋刚要求村干部坚持执行周一到周五每天8小时全脱产坐班制。这个制度的实行,一改以前村民办事到处找人,甚至找不到人的现象。
“现在我们要办什么事,只要到村办公室就能找到人。有什么问题,只要找宋支书,都能及时得到答复或解决。”村民谌杏书说。
以前村里有个群众集资兴办的酒类加工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欠下150多万元的债务。2006年,在宋刚的主张下,村里对该企业实施了改制处理。改制中,为克服企业资不抵债的难题,宋刚发动自己做生意时积累下的人脉,募集了六七万元资金,弥补了资金缺口,一分不少地偿还了村民的本金、土地租用费、工人工资和银行欠款等。
这让村民更加佩服宋刚的能耐,也让宋刚深切体会到:“做农村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能力把群众的事‘搁平\’、办好,切实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发展养殖奔小康
为了引导村民转变以“种田为生”的传统生产观念,同时解决村上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2002年,宋刚通过土地流转,带领6户村民搞起了“四大家鱼”的养殖,如今养殖规模已由最初的六七十亩扩大到150亩。
5组的周国东家境贫穷,宋刚帮其选择了养鱼的路子,又积极为他协调土地、落实贷款8万多元,现在周国东家的养鱼规模已达到30多亩;1组村民徐忠祥致富无门路,宋刚主动上门帮助他找原因,带他到其他致富带头人家中学习养猪技术,并为他提供了项目帮扶资金4000多元,帮助协调贷款1万元,如今徐忠祥家已经实现年出栏生猪30多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600多元。
2011年,由村两委出资,宋刚又组织村上的养鱼户到眉山、双流等地参观学习,准备带领大家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基础设施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第一次养殖黄腊丁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并未影响宋刚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明年我们村两委准备再次组织水产养殖户出去考察学习。”宋刚说。
新闻推荐
(刘丽)建设“林果之乡、生态迎祥”。隆昌县迎祥镇近年来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和种植养殖业,提速农业经济,帮助农户增收。今年全镇完成农业增加值17977万元,农民人...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