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今年5月1日起,《内江市甜城湖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从水源安全和水质保护管理到环境卫生管理,从市政设施管理到相关活动管理,从船舶、浮动设施管理到安全与救助管理,甜城湖又多了一道“保护伞”。
如今,伴随着市民和企业遵章守制意识的不断提高,甜城湖及两岸越来越美,分别成为了内江城区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和市民休闲的理想场所。
此外,内江市还为每条河流确定一名市级联系领导和一个市级联系部门,将整治工作纳入各级党政机关年度考核内容。按照“一河一策”、“一河一治”的方法,每条河流及其流域都能得到针对性治理。
威远在2012年打响了威远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通过开展项目落户,狠抓落实,2012年,威远投入1000万元,开展城镇生活污染、工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成了四川威远禾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标改造工程、10个乡镇生活污染治理工程和12户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关闭落后产能企业14个,淘汰落后设备(生产线)6套(条),关闭新场河(威远河支流)流域内石灰土窑16口。
2013年6月,内江、自贡两市相关部门对威远河、釜溪河及中溪河共管河段两岸的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共管河段两岸的其他污染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沿河两岸生活垃圾进行了整治。两市共管、统筹治污的机制得以深化。
隆昌县政府完成《隆昌县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隆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对隆昌河实施攻坚治理。目前,《实施方案》已经通过了省环保厅的技术审查。
绿色治污
“生态湿地”于乡镇遍地开花
沱江等河流水质之变,推动着内江市城乡面貌的改善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在市中区凌家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不断完善,让这个江畔小镇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12月13日傍晚,市中区凌家镇高洞村10组村民钟芳琼走在家门的马路上,不时欣赏门口这片生态湿地——凌家镇古楼村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站的美景。在这片10多亩的土地上,梭鱼草、水生美人蕉等多种水生植物错落有致、长势茂盛。湿地出口处的一个圆形水潭,溢出汩汩清流。
处理站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该站将全镇1万多人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先流入厌氧池处理,再流入种有梭鱼草、水生美人蕉等多种水生植物的池中进行生物处理,吸收掉氮磷等物质,最后排放完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可直接用于灌溉。
拥有这种“生态湿地”的乡镇并非市中区凌家镇一个。
自2009年秋季以来,内江市运用生态湿地技术,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42个乡镇污水处理系统,为破解乡镇污水处理难题闯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该系统运用人工湿地技术实施高效率场地绿化,将收集来的生活污水进行沼气化“厌氧处理”,生活污水通过一个由3层小门把关的过滤网,将体积较大的垃圾挡在“门外”,经由卵石、小石子、碎石、粗沙、细沙和土壤组成的6层过滤系统和多种水生植物“过滤”,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吸附水中杂质,最后实现达标排放。
据了解,目前在内江市111个乡镇中,已有71个乡镇建成了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厂(站)73座,日处理场镇生活污水29200余吨。
“以前,场镇上的污水直接从家门口流过,夏天一到苍蝇蚊虫到处乱飞,现在,处理站内的生态湿地,本身就像一个小植物园,成为了村中一景。尤其是春天开花的时候,可漂亮了!”钟琼芳夸道。
正如钟琼芳以及大多数市民所感受的一样,通过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深化“河长制”工作、加强甜城湖保护管理以及实施重点流域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内江市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所属流域水环境和水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全市“生态水秀”家园正在逐步建成。
新闻推荐
隆昌县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生态、畅通、平安、幸福的“美丽隆昌”目标任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开展自查、检查、整改、复查,综合检查与专项整治结合,安...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