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社区成了“微型社会”窗口。社区原有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管理需要,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区居民的多样化诉求。
2013年8月,作为全省试点建设网格化管理首批县(区),市中区、隆昌县开始在全市试点探索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初步构建起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上办”的服务管理平台,提升了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如今,全新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效果正日渐凸显,并让城区居民率先尝到甜头。
◇本报实习生 段春秀 文/图
隆昌县金鹅镇昌达街社区居民张某待业在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希望参加再就业培训,而他却不了解政策,这让他十分苦恼。
2014年1月1日,他找到社区网格员聂洪先寻求帮助。
当天16:20,网格员聂洪先了解清楚张某的具体情况后,立即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将其诉求上报给社区。
16:42,昌达街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小平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受理张某的诉求,将张某的情况上报给金鹅镇政府。几分钟后,金鹅镇政府网格化管理人员黄平又将情况上报给县就业局。
16:48,县就业局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作出回复:“经查实,群众张某符合再就业条件,请通知张某明日(1月2日)到县就业局三楼再就业办公室报名参加再就业培训。”
原本要花费一天半天时间,问东问西、跑来跑去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不到半个小时就轻松得到满意回复。这正是得益于内江市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模式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所谓网格化服务管理,就是将城乡街巷定界,按一定的规模,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再配备若干“网格员”,做好社情民意收集工作,再借助手机平台——社区E通,发送到与之对接的网上专用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管理人员再将问题及时分流到相关部门处理,切实为群众提供服务和解决急难问题,实现“一网办”、“ 一网通” 新型管理服务模式。
自2013年8月内江市率先试点在市中区、隆昌县城区开展网格化管理以来,内江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已采集信息5万余条,通过这一平台为居民解决百余件事情,为群众高效服务的功能逐渐显现。
划分“责任田”——
社会细分管理
近段时间以来,细心的居民发现,隆昌县九虹苑小区门口显眼的位置多了一个网格管理的牌子,上面记载着网格员的信息和职责。尽管一些居民对“网格员”的概念还很陌生,但这些网格员已经悄然发挥作用。
九虹苑小区是金鹅镇桂花园社区划分的十二个网格之一,也是专职网格员黄丽的“责任田”。作为一名网格员,前段时间她已经按照要求,采集了居民的房屋信息、人口信息等,并随时随地收集所在网格群众反映的困难等问题。
收集到群众诉求后,黄丽还要通过手机客户端——社区E通录入事件信息。紧接着,上一级网格管理员在与“社区E通”对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收到信息后,就会作出相应处理,或分流给其他相关部门处理。2013年12月的一天,她在采集信息时,还帮助白塔路一段的居民解决了水管爆裂的问题。
“有了网格管理平台,办事方便快捷,群众现在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就会找到我。”黄丽的工作就是全市网格员工作模式的缩影。
“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工作繁杂,管理起来难免出现‘盲区\’,致使一些事情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多名社区干部表示,随着 “网格化管理”的推行,改变了他们原来被动的工作模式——通过“定格、定人、定责”,让网格员有了“责任田”,实现了管理和服务都落实在网格、生效在网格上,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服务的效率,更让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消除了“盲区”。
为了让更多社区网格员快速掌握“社区E通”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市中区还于近期多次组织全区的网格员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在各自的“责任田”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市中区“网格办”负责人张龙告诉笔者,推行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把过去粗放型的管理变为精细化服务,把街巷划分为网格“责任田”,然后 “分田到户”——配备网格员,让社区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底层,真正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市综治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市中区城区划分网格261个,隆昌县城区划分网格156个,并配备了近200名网格员。
实现“一网办”——
线上线下互动
“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大胆探索创新实践”,这是内江市试水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共识。在广泛推广“一网办”“一网通” 服务管理新模式过程中,内江市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管理氛围——
1月7日,市中区玉溪街道翔龙社区活动室内,志愿者王洪正带着几名居民学习佳木斯快乐舞步(一种融合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多种运动形式为一体的健身操)。
“‘网格员\’收集意见,我们就表达了想多增加文化活动的愿望,想不到,社区很快找了志愿者教我们跳健身操。”正在跳操的居民廖女士告诉笔者,网格员将居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据市中区网格办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市中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正在采录各类基础信息。不过,在收集信息过程中,网格员开始在“线下”发挥作用,解决居民的问题。
临近春节,市中区在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基础信息采集的同时,还及时调整工作侧重点,重点做好春节期间访贫问苦工作,网格员利用配备的“社区E通”及时将基层群众困难向相关部门报告,通过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群众困难等问题“一网办”“一网通”,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送到了困难群众手中。近日,“翔龙社区网格”内的几户困难居民就得到了慰问金,更多群众因此得到帮助。
市中区大洲广场社区网格员查因在收集群众意见时,发现居民李淑芳的儿女在外打工,她就主动帮老人打扫卫生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让居民找到网格员,该社区在显著位置挂上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公示牌”,并在牌子上公开承诺做到“不要让正在办理的事在我这里积压”、“不让群众反映的事在我这里搁浅”等“六不让”。
“我想咨询一下办低保方面的政策”“年审驾驶证需要哪些手续?”……在隆昌县金鹅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上,笔者看到了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在“网上”得到了圆满解决。
“过去居民反映的问题,最快要半天才能得到答复,现在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网办\’,居民不用跑腿就可以等到答案。”隆昌县综治办工作人员邬贵敏告诉笔者,以往一件事涉及到多个部门,可能要花几天时间才能解决,现在通过一个“直通平台”,可以实现“一站式”解决,不仅节约了群众的时间,还大大减少了行政成本。
开创“新格局”——
管理服务提升
“借助信息化科技手段,使用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际上是学习构建‘智慧城市\’骨架的过程。”1月10日,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刘其柱告诉笔者,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专门的软件系统和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内江市社会管理的一大进步和创新,更开创了内江市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
本着“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通过四个多月的试点和推进工作,内江市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正在探索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由于网格化管理目前主要在城区推行,还没有推广到农村。农村地区社会管理怎么办?
为解决农村管理盲区、断层的问题,内江市早在2011年便在农村地区进行了网格化管理探索,特别是根据人口规模、幅员面积不同,分别探索了隆昌县黄家镇“政务110”、 隆昌县桂花井乡“网格化”管理、隆昌县李市镇“直通车”服务、隆昌县普润乡农村“大院长”等服务管理新模式,与当前内江市正在开展的网格化管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管理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管理盲区、断层的问题,体现了基层民主自治创新,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内江市还在积极探索市、县(区)联动模式。县(区)部门无权或无法办理需市级部门办理的问题如何解决,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无法回避一大问题。为此,内江市进行了市、县(区)部门联动的探索,以确保网格员收集的问题能够“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方案。
实行网格化管理,网格管理员起着纽带作用。为此,针对此项工作前期信息录入需要人员多、后期维护需要人员少的特点,内江市提出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来解决。目前,隆昌县已整合80余人,市中区已整合100多人,同时,为调动工作积极性,还根据工作量大小对整合人员确定补助标准,以解决长久问题。
预计2014年上半年,市中区、隆昌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将覆盖到农村,其余县(区)预计2014年底覆盖到农村。
随着网格化管理的全面推开,每一个“小网格”不仅能服务大民生,还将助力内江市建设“智慧城市”。
新闻推荐
(文庆)2013年,隆昌县政协紧扣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交通网络化、旅游品牌化“五项任务”履职建言,献计出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振兴和“美丽隆昌”建设。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