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基
石溪中学只存在了短短15年,却曾是隆昌县民办教育的“一枝花”。
1957年,隆昌县的小学毕业生达5120人,而初中只能招收1105人,加上往届毕业生3000余人,实际升学率只占14%。大量的高小毕业生将处于既不能升学又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
1957年6月27日,县政协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筹办石溪中学。会议由政协副主席邬韶九主持,参会人员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石宗棋,民主人士李唐洲、陶硕辛,一中校长卢军等。会议确定校址为城关镇职工业余学校,招生以城关镇为主,适当照顾近郊农村。确定成立筹委会,由邬韶九任主任,罗学府、钟辉武任副主任,委员由李唐洲等13人担任,下设事务、教务、募集3个组。
是年8月27日,县政协再次召开会议,通报了招生情况:城区有600多人、乡区有400余人报名,实际录取256人,备取20名,全部张榜公布。由于落榜的人很多,会议决定,请城关镇政府出面做工作。
11月16日,县政协主持召开了教师座谈会,会议的议题之一是设校务管理委员会,经过大家推荐,由赵嘉祯、范原礼、黄岳宗、周德恒、刘译孝等5人组成。校名定为“隆昌石溪初级中学”,每年同公立中学一起统一招生。此前,学校已于9月20日正式行课。
我是石溪中学的首批学生,高小毕业正好赶上石溪中学招生,收到通知我并没有高兴。记得第一期交的学费是15元7角,大约是公办中学的3倍。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很重的负担,父亲那年已从经商改为手工业,一家5口全靠父亲“磨手板皮”。
第一届60级共招4个班。语文老师范原礼为隆昌一中当年高中毕业生,数学老师周德恒系川师数学系学生,挂名的校长余广陵系地方知名人士,外聘一中的老师代课,先后有吴韦音及著名画家张采芹、肖永华等来校执教。
从1960年到1968年,石溪中学共毕业学生8届,约1000人。
1965年初,县人委下发“隆人教字(65)第068号文件”,决定学校交由县手工业局管理,学校更名为“隆昌职业技术学校”,学制由全日制改为半工半读。学制4年,拟1966年秋招生,设有建筑修缮、建筑材料、陶瓷造纸、金属切削(含机修)、缝纫及工艺品专业。原史地、植物、音乐等课停开,增加材料学、机械制图、力学、电工学、产品质检、安全生产知识等课程。校长由县手工业局局长靳永贵兼任,教导主任为杨少全。
1966年,“文革”开始,当年毕业的学生在手管系统内进行了分配。1966~1968年,学校没有再招生。1972年,宜宾地区(隆昌当时属宜宾地区)手工业厅一何姓干部来校,宣布石溪中学正式解散。
1957年至1972年这短短15年中,石溪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材,并缓解了城区和近郊的升学及就业压力。办学初期,老师带领学生搞勤工俭学,在校区周围开荒种地,搞副业,种矮高粱、大豆、南瓜。结合生物课研制固氮菌复合肥,还发动同学挑马粪堆积发酵,利用产生的热能孵雏鸡。
石溪中学首届毕业生有200多人,于1960年初中毕业,大部分考入高中和各地中专,升学率高达82.3%,可与公立中学媲美,令社会各界惊喜。以后,各届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这种高升学率。
当年的石溪中学毕业生分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有的走上各级党政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有的成为记者、编辑、高级工程师……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材。
新闻推荐
7月8日上午,隆昌县黄家镇大同村8组,65岁的贺光琼老人拿来梳子,为坐在椅架里的女儿曾唐方梳头。曾唐方身患残疾,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她已经33岁了,却像一个“奶娃娃”,吃喝拉撒都需要母亲侍候...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