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们镇上助人为乐的典型人物,老党员王应海当之无愧。”隆昌县李市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雪凡如是说。
当了10多年组长,办事兢兢业业;一个人铺筑石板路,方便周边村民,种植蔬菜售卖,资金用于买修路工具和材料;当石匠教徒弟,毫无保留传授技术……这些都是李市镇大佛坎村1组78岁老党员王应海的所为,令人十分敬佩。
◇本报实习生朱怡雨文/图
近日,笔者前往王应海的家采访,途中需要经过一段土路,路上坑凼多,大石块满路都是。随行的村支书李成寿介绍,这是去年才平整出的公路,是打通大佛坎等几个村的外出通道。以前,村民外出,都是走小路,而王应海的义务铺路行为让全村3000多人感激不已。
“王大爷……”扯破喉咙般的嘶喊,王应海毫无反应,“耳聋得厉害,完全听不见。”妻子陈洪仙帮忙答道。
王应海究竟是怎样的人,做过哪些事,笔者采访了别人眼中的他。
妻子:
爱管闲事的老好人
陈洪仙说,王应海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就喜欢种菜、管菜、卖菜,丝瓜、南瓜、茄子、豇豆、辣椒,样样不落。每次卖菜都是摸黑起床,打着电筒到地里摘菜,到集市上卖完后的钱全部用于买修路的工具和材料,“鸡公车”、水泥、河沙,只要补石板路需要,他都会买。
大伙儿算了算,买一辆鸡公车200元,水泥、河沙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种植的蔬菜市场价一斤几角或一元,需要卖几百斤菜才能凑足铺路的钱。
除了自掏腰包外,他对于自己的劳动力更是满不在乎。陈洪仙说,王应海没事就到后山头找比较扁平的石块,沿着小路一块一块地铺,至今已铺了一两公里,每天站在屋外都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劳动成果。
这样的王应海让陈洪仙十分钦佩和爱慕,“我俩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几乎不斗嘴不吵架,以前还经常开玩笑。”陈洪仙笑着说。
邻居:
认真教徒的好师傅
邻居温正容拿着镰刀准备到山上清除红薯和花生地里行间的杂草,听说要评价王应海,她连忙说出她的看法:“当初没有王大爷传授技术,我家男人估计早就养不活一家人了!”
俗话说,“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温正容曾经信以为真,她和丈夫务农养家,然而,养育两个子女的强大压力使她决定让丈夫学门手艺。传授技术的人就是王应海。
“王大爷教得很细,毫无保留,我家男人很快就学会了。”温正容说,丈夫后来就靠石匠的身份外出挣了不少钱,回家修了新房,改善了生活,为家里减轻了很多负担。
难能可贵的是,王应海干活踏实,不抽烟、不打牌、不喝酒,就连串门都很少,这些好习惯影响了徒弟,让温正容非常感激,“我家男人简直就是‘好儿童\’。”
村民:
不怕吃苦的老党员
与大佛坎村仅隔一条河沟的高家村村民陈崇明说起王应海,他用“大力士”来形容。陈崇明说,儿时经常看到王大爷从双石桥挑担、肩背货物回家,每次都是几十上百斤,甚至几百斤,非常厉害,与李家的两兄弟并称“三大力士”,“作为孩童时期的我,看到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佩服油然而生,高大、威武、强壮的形象一直留存心底。”
即使王应海年纪大了,背菜到市场上卖时,都是几十斤。陈崇明认为,活到老做到老,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赞扬。
李市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庆“七一”演讲活动时,要求老党员说出自己心中敬佩的老党员。王应海就被老党员黄德恒点赞,他的事迹在全镇广泛传开。
你一言我一语,采访现场十分热闹。然而,王应海由于听力不好,没有融入到谈话当中,而是走到地坝里,看到门口自己铺的石板路有杂草从石缝中长出,他果断地上前弯腰拔起,看到笔者拍照,他笑得很灿烂。
新闻推荐
(陈一凯)8月19日,省林业厅常务副厅长宾军宜带领厅产业处和省退耕中心的负责人,到隆昌县迎祥镇、金鹅街道调研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市林业局局长熊朝平,隆昌县委副书记、县长尹忠,县委常委、副县长...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