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步入乡村,小洋楼在丘陵间此起彼伏……如今,土墙房屋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逐渐退出历史。但是,对于修建过土墙房屋的人来说,却是无法忘怀的记忆。修筑土墙房屋,最重要的工序是捶墙,而捶墙也被业内人士称为一门技术活。现在,土墙房屋即将消失殆尽,捶墙技术也会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一面墙,二人对立而捶
隆昌县黄家镇新凤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村子里老年人居多,他们大多呆在家中,种些粮食自给自足,颐养天年。除村中人外,谁也不知道他们年轻时做过什么,靠什么养家糊口。据村民介绍,这些老年人当中,有不少人年轻时是房屋建造师,掌握着一门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技术——捶墙。
74岁的幸代华年轻时就是一名土墙房屋建造师,主要负责捶墙,相当于现在的工头,而其他人都是“打杂”的。他有20多年的捶墙生涯。他介绍说,捶墙是一门技术,捶墙工也被称为技工。说着,他便从家中拿出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根捶墙工具——墙槌。墙槌乃木制,约一人高,两头是槌头,中间是槌把,约15斤重。
幸代华说,建造一面土墙,需要两个人同时捶墙。捶墙时,先竖立两块木板,然后,“小工”把泥土倾倒其间,两个“技工”面对面站在木板上,抡动墙槌,反复上下捶打。其间需加4次泥土,捶打4次,直到泥土被捶压紧实。如此,便是建造完工第一板墙。他透露,每板墙高33厘米,长1.2米。一面土墙需垒筑12板墙,高约4米。当时,要建造一幢土墙房屋,需要8个人:2人捶墙,2人砌墙,其余4人挑背泥土。
原料莫过于小沙土,
调泥需掌握干湿
58岁的卿光本曾经也是一名捶墙技工。他笑称自己是幸代华的徒弟,因为是幸代华带领他走上建造土墙房屋的道路。近在本村,远至陕西、云南等省,近则走路,远则坐火车。上世纪70至80年代,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到外地做捶墙工,往往要在主人家里住上3个月。“最久的一次是去陕西,历时3年。”卿光本说,“一般来说,建造一间房屋的墙体,两至三天能完成,一年中,有四五个月时间是在外面修房子,算下来,一年要修好几十幢。
那么,是不是所有泥土都适合建造房屋呢?答案是否定的。幸代华告诉笔者,所有泥土中,无论四川还是外省,小沙土是最好的泥土原料。此外,调泥时得掌握好泥土的干湿。他说,其它一些泥土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有个评判的标准。说着,他伸出五指向内抓拢:“用手抓一把,捏得紧、扔不散就行。”
吃红苕干饭
是最好的待遇
谈起工钱,幸代华和卿光本立即兴奋起来。幸代华说,上世纪60年代,他出去做工一天,工钱是1元,70年代翻了一番,2元一天。当时,一年下来,他就有100多块钱的收入。他告诉笔者,当时的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20元。
出门做工时,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能遇到有钱人家。因为不仅每天工钱照给,烟管够,隔天吃一顿肉,重要的是还能吃上红苕干饭。幸代华坦言,这类人家较少碰见,大多数主人家都是吃的稀饭。因此,吃红苕干饭是他们做工时最好的待遇。
全身酸痛,
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
卿光本告诉笔者,捶墙这个活,干长了就会像石场工人一样得职业病,一天干下来,全身酸痛,尤其是腰和手掌。“手掌上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一站久了腰就痛,但是,习惯就好。”卿光本说。
任何一项职业均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建造土墙房屋也不例外。现在建造房屋,工人会有各种防护措施。但在过去没有这个条件。卿光本说,建造土墙房屋时,只有靠自己小心:“墙砌高了,站在上面还是比较危险。”所幸,10多年来,卿光本的小心让他安全度过了每一段捶墙岁月。
新闻推荐
夏秋时节,瓜果飘香,位于隆昌县圣灯镇天峰、梨园的1300亩优质黄花梨喜获丰收。据了解,近年来,圣灯镇依托天峰山梨园基地,发挥专业合作社、农技专家技术优势,着力将“圣灯优质黄花梨”打造为农产品一...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