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江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前三季度,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着力抓好“三农”工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郑从容 本报记者 邹英
高产创建
带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今年全市建立粮油万亩核心示范片30个,落实粮油高产创建面积60.65万亩,比去年增加7.15万亩。
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组验收,隆昌县7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639.1公斤,产量最高田块亩产为764.5公斤;3个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601.2公斤,产量最高田块亩产达783.6公斤;东兴区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209.4公斤。各县(区)农技推广重点均以高产创建示范为抓手,辐射带动了非示范区种植水平提高,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技术培训
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技能
内江市在媒体上报道了锅炉生姜、无花果、农药安全使用等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民远程培训;同时,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培训农民15.7万人次。
结合科技赶场、科技下乡等,把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水平。全市共培训农民54.6万人,发放资料134.4万份,为2.43万人提供了咨询服务。
科技创新驱动
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
从备案的501个水稻、玉米新品种中,择优选出47个品种在东兴区白合镇进行了100亩新品种示范集中展示,筛选了适宜、高抗、高产、高质、高效品种进行推荐推广。
农业部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技术走基层、帮带困难群众等活动,加大了农业技术指导和帮扶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执行力。
市农科院以选育新品种为着力点,为内江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支撑。选育的“内麦316”通过四川省品审,合作选育的1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国审。主动介入银山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了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23亩,开展了蔬菜、花卉等特优新品种示范展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使全市农业科技前三季度贡献率达到57%。
深化农村改革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深化农村改革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各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截至9月底,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4.5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9%。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已形成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耕地16万亩。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截至目前全市已转移输出117.56万人,劳务收入为农民增收挑起了大梁。
项目建设
加快了现代农业步伐
今年以来,内江市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项目县”建设、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检测中心改扩建等工作全面推进。
能源沼气建设方面,争取项目资金1633.15万元,比上年增加近8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9.12%。
新建高标准农田8.36万亩,总投资29910.86万元,超全年目标任务0.36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4.5%;修建提灌站14座、蓄水池56口、排灌渠系196.3公里、农村机耕便民道1375公里。
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促进了农民增收
8月初,首届中国四川(威远)无花果节在威远成功举办,《夏布画》、《叶脉画》获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提高了内江市的知名度。农家乐提档升级、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形成了田园风光型、景区带动型、古迹民俗型、农业观光型、节庆文化型等类型。
截至9月底,全市共发展乡村旅游点25个、农家乐231家、乡村酒店13家、乡村古镇4个、农业观光园区7个;共接待游客430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9亿元。
新闻推荐
●胡毓金隆昌县响石镇的“节孝”石牌坊,奉圣旨建,蜀中精品,全国闻名。响石镇的“节孝”石牌坊,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矗立于响石镇牌坊街之中,气宇轩昂。响石镇的“节孝”石牌坊表彰的是...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