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普及,曾经单纯地供网友发表心情、图片的朋友圈,如今又增加了一项功能,就是宣传和推销产品,类似这样的销售个人或团体,我们通常称之为微商。
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过去不少认识、甚至熟悉的朋友开始加入到微商的行列,每天广告铺天盖地,朋友圈逐渐沦为“大卖场”——
本报实习生 付垚霖 文/图
朋友圈广告泛滥
11月11日一大早,家住市中区河坝街的市民徐女士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好友动态,映入眼帘的不是好友的心情和人生感悟,而是各种包包、面膜、鞋子等产品的广告……
在徐女士的手机上笔者看到,当天她的好友动态一共更新了14条,其中有9条是朋友的推销广告,而这些广告的图片也非常多,有的多达9张。
随后笔者又分别采访了多名市民了解情况,采访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表示自己的QQ、微信朋友圈里每天刷屏打广告的现象非常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信息轰炸透支友情
面对朋友圈里每天出现的各类广告,家住隆昌县的市民罗女士再也不能忍受,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态度:“本人在此郑重申明,再刷屏卖面膜啊化妆品、保健品之类的,直接拖入黑名单,永不亮相我的空间动态……”
看到罗女士的个人动态,不少微商朋友纷纷留言:“我每天就刷两条。”“我每天刷两三次,屏蔽不?”见到如此,罗女士只能尴尬的苦笑。
“有高中同学,有大学同学,大家以前关系都不错,但现在我只能屏蔽他们。”罗女士说,之前之所以忍受朋友圈里的广告,是因为大家都是熟人,但现在发现他们每天打广告的数量完全没有限度,这就是在透支大家的友情了。
微商产品良莠不齐
朋友、同学做微商卖东西,有的人避而不见,有的人则选择支持,但支持后的结果并不一样。
“大家都是认识朋友,我相信他卖的东西应该没有问题。”家住东兴区太白路的居民张乐告诉笔者,之前他通过微信在朋友那里买了一双皮鞋,由于鞋子牌子、质量、外观都和朋友描述的一样,收到货后他很满意。
就读于内江师院的大学生小宋和张先生有着不同的遭遇,前些日子通过QQ在以前高中同学那里买了一个加湿器,东西没用几天就出现了毛病,将问题告诉高中同学时,高中同学说他只是做代理,装货、发货都是厂家统一安排,对于产品的质量好坏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负责在朋友圈里复制粘贴广告,卖了东西就能提成。对于同学的解释,小宋只能无语。
“熟人买卖”是馅饼还是陷阱?
微商产品良莠不齐,“熟人买卖”是馅饼还是陷阱?内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分局工作人员吴彬表示,微商就是以微信营销为代表的一种简单的电商模式,由于做微商几乎没有门槛,目前很多微商都没有资质认证,尽管大家都是熟人,但选择交易消费还是存在很大风险。
“如果对方提供的都是虚假信息,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维权。”吴彬提醒,市民在朋友圈里购物形成买卖关系时,要注意保留聊天记录、银行汇款单、卖家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作为凭证,来降低购物风险,另外考虑到维权时间和成本,他不推荐市民在没有资质认证的微商那里购物。
新闻推荐
(实习生周瑶慧)11月18日,内江市召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推进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发强,副市长黄健出席。召开会议前,李发强、黄健一行深入隆昌调研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推进情况。会上,传达了...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