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中母亲女儿女婿都有残疾,虽有政府的资助,但开销远远大于收入。到茶馆上班、当保姆、当保洁、开面馆、推车卖粑、进工厂学手工花、参加培训当缝纫工……为了生计,这一家人尝试了各种工作。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一家人慢慢地从一个9平米的住所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家具一件一件添置。现在,儿子如愿读上了大学,聋哑女儿和妈妈实现了居家就业,生活走上了正轨。
◇本报实习生 朱怡雨 文/图
“古永真家在游乐场附近,交通方便,周围设施齐全,位置很好。”日前,隆昌县就业培训中心教缝纫的老师郭小蓉领着笔者,前往采访对象古永真的家,“这一家人生活得本不容易,但刻苦、好学,现在生活得到大大改善。”一路上,郭小蓉介绍道。
走进隆昌县游园路3号1单元2楼,身体有些发福的古永真热情地出来迎接,笔者看到,古永真家里十分宽敞,冰箱、电视等电器应有尽有,厨房内正在装修,“费用全靠最近赶制被套挣的钱。”古永真自豪地说。
为求生
边学边做各种工作
古永真告诉笔者,她小时候积劳成疾,右腿致残,影响正常走路;女儿出生不久,因用药不当,导致女儿成了聋哑孩子,而女婿也是一个聋哑人。母亲年事已高,丈夫下岗失业,儿子要读书,一家的生活压力非常大,有时候还被人看不起。
“怎么办?一家人要生活,只有自食其力,想方设法求生存。”古永真说,政府对他们这个家庭有补贴,但远远不够,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她先后到茶馆上过班、当过保姆、摆过烟摊,但因为从没接触过这些行业,每一份工作都是边学边请教,比如,如何带好婴儿、抱婴儿的手势、进货渠道、哪些品种更好销售等等。
通过一点一滴的学习,古永真一家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逐渐有了一些起色,在其亲戚的帮助下,他们从一个9平方米的住所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然而,也不是一路顺风,古永真开面馆时,生意十分火爆,可租金也跟着上涨,最后只能放弃。
对这一家人来说,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断了所有的经济来源。由于家庭条件受限,高成本、交流多的活路并不适合他们。有人建议他们推车卖粑,也有人认为该进工厂学做手工花,但是母女俩尝试后,都失败了。
学手艺
破格录取参加培训
“学一门手艺,才是挣钱的保障。”丈夫邹才源经过多年职场打拼,认为学手艺是最符合家里实际情况的出路。
去年3月,听说隆昌县在开办缝纫培训班,古永真萌生了让女儿邹宇去学手艺的想法。“看到她天天这么耍,也不是办法”,古永真说:“因为女儿听不到,按照规定本来是不能去学的。县就业局领导听说了我家的情况,破格让50岁的我到缝纫班和女儿一起学,我学会了就教她。”
隆昌县就业局就业培训股股长海勇告诉笔者:“当时古永真到办公室讲述了他们家的具体情况后,我们对她非常同情,经领导商量,采取特事特办,帮助其就业。”
为了让这对母女更快地上手,就业训练中心教缝纫课程的老师张洪专门为她们选了一台好用的缝纫机,并每天亲手指导缝纫技术。由于古永真用手势比划教邹宇,进度比较缓慢,老师们总是下课后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张洪说:“虽然母女都是残疾人,但是非常勤奋好学,多问多思,掌握比较快。”
人品好
分期付款获得“宝贝”
古永真深知“笨鸟先飞”这句话,免费培训学技术,在这一家人的眼里就是就业的最好机会。她们想到了自己买一台缝纫机在家练习,可是,新机器售价上千,即便是二手机器,也要卖800元左右。
“老板看她们人品好,又是邻居,就先赊给她们,等赚到了钱再付款。”老师郭小蓉说。
学习中,邹宇发现操作双针缝纫机又快又好,为了节省劳动力,母女又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获得老板同意,如愿购买了一台双针缝纫机。
笔者看到,古永真家的阳台上,两台缝纫机分别放在两头,邹宇束起头发,坐在缝纫机前,麻利地将一块紫色面料放在缝纫机下,布料在她的手中变成了缝纫精致的床单、被套。古永真走过去,比划了几下,邹宇眼中露出羞涩,一个浅笑后又埋头缝起来。
多钻研
深受赏识活路上门
培训期间,母女齐心学习,前半个月就边学边挣得到200元,第二月,母女的手法逐渐熟练,挣回了800元钱,“当时,县就业局领导来看望我们,鼓励我们说:‘对的,\‘攒劲’干!\’,我们的干劲就更足了。”古永真回忆道。
在学习过程中,转角的处理不是很好,用手势比划也不能传达到位,古永真请教其他学员,懂得了“一针一刹”的手法,然后晚上把面料带回家,挑灯夜战慢慢苦练。
一个月后,缝纫班结业了,学了一门手艺无处施展,这可急坏了邹宇母女,老师们马上联系熟识的老板,为母女拿来了第一批货,加工被套。那天晚上,母女俩缝了拆、拆了缝,足足做到凌晨两点,才完成了第一件被套成品。
一个老板让古永真加工80套凉被,先期拿回20套面料的古永真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她和女儿没有学过凉被加工。此时,她想起了老师的叮嘱:“你若不会做,或者做不完,就拿到培训中心来,大家帮你完成。”果真,在大家的帮助下,古永真母女学会了凉被加工手法,顺利完成任务,针法受到了老板的赏识,派给母女的活越来越多,收入也随之增加。
从此之后,母女踏上了她们的面料加工、居家就业之路,现在她们一人每天可加工70—100床被套、床单或枕套,每一套能获取1元的利润,“外孙女已经读小学了,儿子读上了大学,一家人的保险也如期缴了,苦了一辈子,现在再也不会为生计而发愁了。”古永真感慨道。
笔者手记:
采访中,古永真不时提到热心人对他们的帮助,也提到个别人对他们的不屑和鄙夷。她坦言,几十年来,她心里有自卑、有埋怨,甚至有些极端情绪。为一家生计,他们努力着、摸索着,也盲目付出过,如今终于找到了居家就业这条非常适合他们家的就业道路。他们认为,身体的缺陷不是求生的障碍,只要坚持信念,积极寻找出路,心理和身体就会真正站起来。
新闻推荐
●12月11日,隆昌县委书记张勇到黄家镇敬老院,与五保老人亲切交谈,询问老人的生活情况,为他们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12月11日,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的全省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上,隆...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