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川剧艺术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资阳河流派”,享誉全川。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块“川剧土壤”上,还培育出了“京剧之花”。
在隆昌,有一个“82岁”的京剧团体, 82年风雨兼程,这个京剧团体从创立之初的“己巳社”,演变为今天的隆昌县老年体育协会京剧分会。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民国二十二年
票友回乡创立“己巳社”
隆昌老一辈京剧票友薛昌伦今年已是93岁高龄,谈及京剧,他的记忆非常清晰。据他介绍,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成都“己巳社”京剧票友范成武回到家乡隆昌,准备在隆昌创立一个京剧票友协会。
范成武找到当时爱好京剧的民主人士陶硕辛,陶硕辛欣然同意负责联络隆昌的京剧爱好者,并很快邀请到当地丝绸商人徐芳轩和“隆汉公”茶旅馆主人薛立香(薛昌伦的父亲)等人。由此,范成武等4人发起成立了京剧票友协会隆昌“己巳分社”(也称“己巳社”),当时成员有十多人。
同年,隆昌“己巳社”从重庆聘请著名琴师李愚樵、鼓师姚国柱到隆昌操琴、司鼓、传艺。其后两年,聘请刘肖夫教习演唱。教习采用快教快学的方法(不拘时间地点,不拘人数多少,有学便教),一年后,便培养出十多名青年票友。
薛昌伦回忆,“己巳社”成立之初,京剧票友们多在“隆汉公”茶旅馆相聚,“几乎每天都会有清唱活动”。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的薛昌伦也会唱了。他对京剧中如张九龄等老生角色最感兴趣,不知不觉,“随口一哼都是老生调子”。
1940年,隆昌“己巳社”更名为“金声平剧社”,在浓厚的京剧氛围下,薛昌伦加入清唱活动,当时票友发展到二三十人。
1950年,隆昌解放,“金声平剧社”改名“隆昌业余京剧组”。解放后的隆昌县,政通人和,民心舒畅,京剧演唱活动更加频繁。
1954年,“隆昌业余京剧组”更名为“隆昌工会业余京剧队”,由县工会领导。当时京剧队唱打行当齐全,经常组织坐唱和演出。为配合反霸反封建的斗争形势,京剧队组织排练了《打渔杀家》、《铡美案》、《窦娥冤》等传统剧目,先后在县政协、县工会礼堂、义大煤矿等地专场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说到这里,薛昌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次演出《铡美案》,我和妻女3人都上台演出了。”
京剧队的兴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革十年
京剧吸引了一批年轻人
1964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各种传统戏开始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样板戏”。隆昌工会业余京剧队演唱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通通被“革了命”,京剧队解散了。
“像我们这一批京剧爱好者,基本都是在文革中参加过宣传队,演过样板戏的。”现年69岁的叶幼碧说。叶幼碧目前担任隆昌县老体协京剧分会会长,负责联络召集京剧爱好者们聚会活动。
1970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4年的叶幼碧下乡到山川公社(现隆昌县山川镇)。那时,公社各处均能听到广播里播唱“样板戏”。叶幼碧把听样板戏视作一种娱乐方式,不久,“一些唱段中的台词便能随口唱出。”第二年,山川公社成立宣传队,她成为其中一员。
“我也是通过听样板戏,爱上了京剧。”坐在一旁的段志平兴奋地接下叶幼碧的话茬。
1964年,初中毕业的段志平便接到通知:到宜宾市珙县插队落户。临走前,姑父(也是段志平的养父)把他叫到跟前,依依不舍地对他说:“农村没啥娱乐的东西,我做了个玩意,你把它带去吧。”说着,姑父从桌上拿起一个肥皂盒大小的物件。看到姑父手里的东西,段志平眼睛一亮:原来是一台小型收音机!知道农村生活枯燥,身为物理老师的姑父特地为段志平组装了这件礼物。
段志平回忆,那时农村里基本找不到收音机,姑父送给他的礼物派上了大用场。他通过小小收音机,听到不少样板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京剧的兴趣,段志平就想到自学京剧。他加入宣传队,经常拿着乐谱练习,不仅学会了识谱,还学会了拉京胡。甚至,为了练习京胡,他自己捕捉乌梢蛇,利用蛇皮和竹筒制作京胡。
叶幼碧告诉笔者,目前隆昌县老体协京剧分会里的成员多为60多岁的退休人员,基本都下过乡,参加过宣传队。
文革结束后
恢复京剧票友团体,加强对外交流
文革结束后,隆昌的京剧爱好者们又开始组织票友活动。随着老一辈京剧票友陆续谢世,新一代票友们毅然挑大梁,踏上京剧艺术传承之路的新征程。
自幼习琴的孙运侃和老一辈票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年轻票友传承京剧艺术时,孙运侃自觉站出来,邀请健在的老一辈京剧票友参与,培养新一代票友。
1979年的一天,孙运侃敲响了薛昌伦家的门。孙运侃开门见山,邀请薛昌伦“出山助阵”,薛昌伦当即同意。当时,由孙运侃推荐剧目,薛昌伦改唱青衣。
改革开放后,磁带、唱片、卡拉OK等为票友们创造了良好的教习条件。新一代票友中,陶永康、石杨、罗素、罗本洪、叶幼碧等人便是在那一时期陆续加入的。
笔者在一份1993年“隆昌业余京剧组”成员名单中看到,当时共有成员28人,与上世纪五十年代隆昌京剧兴盛时期的人数相仿。隆昌沉寂多年的京剧团体,又开始人丁兴旺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贡、泸州、乐山、宜宾、富顺等川南各地陆续成立“京剧票友协会”,隆昌的京剧票友们多了交流发展的机会。各地的京剧票友协会相互“串门”,开展京剧联谊演出活动,交流各自的演唱心得。
2001年,隆昌举办了“第六届川南地区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罗素回忆,那次联谊会邀请到了成都、重庆等地的专业京剧演员助阵演出,川南各地的票友们相聚一堂,盛况空前。
同时,隆昌京剧票友们也走出隆昌,赴宜宾、成都等地交流学习,“为传承京剧、弘扬国粹共同努力”。
未来之路
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让传承之路越走越远
3月17日下午2点30分,隆昌县文化馆6楼活动室中,隆昌县老年体育协会京剧分会十多名京剧爱好者围坐在一起,开始清唱。叶幼碧介绍,京剧分会一周开展两次清唱活动。
3人操琴,其余成员轮番演唱。虽然没化妆,但每个人都专注地演唱。清唱现场,笔者见到最年轻的京剧小演员——6岁的陈宇轩。陈宇轩是段志平的侄孙。段志平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陈宇轩“歌唱得好听,音唱得准”。热爱京剧的段志平决定教他唱京剧样板戏,“没想到,他天赋挺高,没多久就学会了。”目前,陈宇轩在段志平的教习下,学会了《智取威虎山》等好几个京剧样板戏的唱段。
陈宇轩的加入,让叶幼碧等人看到了京剧传承的希望。2012年以来,隆昌县京剧分会的成员们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县文化馆活动室,而之前的活动场所是“哪里‘方便\’就在哪里”。叶幼碧说,隆昌京剧爱好者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场所,希望京剧传承之路越走越远。
因为热爱,所以相聚——爱好者们都喜欢这句话。前两年,年逾九旬的薛昌伦还拄着拐杖爬上楼来参加票友活动,“那确实是因为对京剧的热爱啊!”
新闻推荐
(赵友萍记者李忠福)“法律红线不能碰、制度底线不可逾。”隆昌县政法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司法廉洁监督防线。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日”活动、观看警示片、政法干警廉洁宣誓、开设廉政讲...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